2022年10月5日系学术例会纪要第126期:姚禹主讲

2022年10月5日系学术例会纪要第126期:姚禹主讲已关闭评论1,200

2022年10月5日系学术例会由本系2018级博士生姚禹主讲,题目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经历分享”。

2022年10月5日系学术例会纪要第126期:姚禹主讲

姚禹主讲

姚禹首先介绍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访学流程,他从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在南洋理工大学科技与人类社会研究院(NISTH)访学。NISTH是一个在2019年刚刚成立的研究机构,与国内高校里的很多科研中心不同,NISTH研究的内容更加注重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自身定位是科研机构和政府智库的双重身份。在组织形式上,NISTH是一个研究平台,人员构成多元灵活,不只有学术界,也同时包括工界业和政府人员。在新加坡的一年中,根据外导的建议,姚禹实际研究课题是“中国式负责任创新与新加坡式负责任创新的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对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同样是操持一种非西方式价值观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过程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尤其是负责任创新(RRI)理念在中新两国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对比。

其次,姚禹详细介绍了技术哲学学科在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范式和发展现状,认为NISTH深受荷兰学派提出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范式影响,整个研究机构的建立也是参考了荷兰那边比较成熟的“4TU”模式。 姚禹进一步分析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认为“经验转向”起码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经验转向”作为一种技术哲学的纲领,可以被认为是工程传统在当代的复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彼得·克洛斯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安东尼·梅耶斯二人最先向国际学界阐述出了这种共识,他们认为哲学家们必须打开技术的黑箱,并把他们的分析建立在对工程实践的内部观点和对技术的充分经验描述的基础上。第二,“经验转向”作为一种技术哲学的史观,由荷兰技术哲学家阿特胡斯等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立并推广。这种史观的主要观点认为,技术哲学延续着一条辉格式的发展脉络:早期技术哲学——经典技术哲学(海德格尔、埃吕尔、芒福德等)——经验转向(以伊德为代表的六位北美技术哲学家)——荷兰学派。第三,“经验转向”作为一种技术哲学的内在特质。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创立之初便并非是纯粹的抽象思辨,而是和技术学(techno-logy)深度地纠缠在一起,任何技术哲学研究都无法忽视经验维度。姚禹结合了胡翌霖老师的观点,认为真正应该批判的第二种作为史观的“经验转向”。

而作为一种技术哲学史观的“经验转向”的兴起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终结论下的后冷战意识形态。与传统的技术哲学相比,“经验转向”有四个明显的优势、第一,“经验转向”的史观非常容易理解,简化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第二,“经验转向”的范式非常容易操作,可以流水线式的产出论文。第三,“经验转向”的旨趣是为创新服务,非常容易进行跨学科交流。第四,“经验转向”的学者作为纯粹的技术专家,几乎不会和任何意识形态产生冲突。“经验转向”目前仍然是目前国际学界,特别是英语技术哲学学界的主流,对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影响深刻。姚禹认为,NISTH就是一个典型的经验转向风格的研究机构。

姚禹结合了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观察到了英语学界内部也存在一股反思“经验转向”的思潮。

比如以皮耶特·莱蒙斯,约阿希姆·泽维尔以及文森特·布劳克为代表的一批荷兰青年学者提出了重新思考“大写的T”的必要性,重新恢复以海德格尔、埃吕尔为代表的“经典的技术哲学”,注重在欧陆哲学和批判理论的大背景下思考技术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退潮,进入人类世和新冠大流行的当下。而著名的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教授在2022年的最新文章中,也提出了反思“经验转向”的号召。

最后,姚禹分享了在新加坡学习生活一年的一些个人见闻,以及对一些未来可能去新加坡访学的同学提供了一些小贴士。

报告结束后,吴国盛老师和胡翌霖老师作出了评论和建议,王子来等同学也进行了提问和交流。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0月6日 08:29: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