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系学术例会第46期纪要:任思腾、郑金连主讲

2019年6月5日系学术例会第46期纪要:任思腾、郑金连主讲已关闭评论2,318

本次学术例会,由本系博士生任思腾和郑金连分别做报告。

任思腾报告的题目是“科学实验中的可重复概念”。在科学界上演了“可重复性危机”的背景下,该报告试图区分三个不同意义上的重复概念:重复实验,实验的可重复性,以及可重复原则。其中,重复实验最早是研究中的检验活动,现在也可以扩充为一类实验方案设计,通过丰富实验结果的“无尽开放性”实现知识的扩展和稳定。其次,提出一种针对不同实验研究对象的分类框架,以对不同类型实验之间出现的可重复性差异进行本体论原因分析,并提供两种可能的改进策略。最后,报告介绍了基于科学史案例对于可重复原则的批评,指出目前科学界对于可重复原则的态度是修正和重建的。

王程韡副教授指出,报告选题仍然过大,最好还是分学科或类型进行讨论,注意概念的技术性细节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差异。

胡翌霖助理教授建议,文章既然提到了概念的历史,就应该给出一个断代划分,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吴国盛教授提出了两个建设性的研究方向:考查科学共同体对于良性不可重复情形的态度,是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下的“以逸待劳”还是费耶阿本德的“增生方案”?共同体会采取怎样的实际行动?另外,可重复议题如何影响某个学科的内部发展?

吴彤教授提醒报告人注意学科范式的选择问题,确定采取一般科学哲学的立场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立场,不应该混淆二者。

王巍教授建议进一步结合Malcolm Forster的统计学哲学来进行讨论。

 

郑金连的报告题目是“基切尔与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对比分析”。文章主要内容为:报告主要基于科学知识社会性维度的视角,从四个方面比较基切尔和朗基诺关于科学知识的哲学观点:(1)科学知识生产实践中认知劳动的分工;(2)科学知识生产中,是否可以独立于科学中的社会关系充分描述科学理性和客观性;(3)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的多元性;(4)科学知识结构的表征。

吴国盛教授指出:第一,动机问题,为什么要对两个人进行比较研究,两个人相同之处大还是不同之处大?第二,两个阵营分野差不多,两人是分属两个阵营还是一个阵营,阵营除他俩之外,还有谁类似。别着急比,先告诉我们为什么比,是否争论本身体现了当代科学哲学的困境等?第三,学术论文里,直呼姓名即可。

陆伊骊助理教授指出:基切尔和朗基诺有很著名的对话。其一在朗基诺《知识的命运》中有对话;其二是2002年在Philosophy of Science上,基切尔对朗基诺有一个回复。两个人的背景比较令人感兴趣,他们一个理科一个文科,一个男的一个女的,目前论文总结了两个人的观点,但是分析是什么?你对他们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朗基诺有很多语境主义方面著作,没有对此进行分析。两人比较的话,不能忽视语境主义对其批判的观点。

刘兵教授指出:为什么要说这两个人?从对话作为一个切入点也可以,观点差异是什么,为什么基切尔不愿意理朗基诺,以此作为线索比较二人;否则试图全面的梳理,目前没有特别的新意,没有兴趣的启发点。朗基诺的女性主义对他们的对话的影响是什么?需要有问题出发点,不一定很大,但必须有。

胡翌霖助理教授指出:为什么比较,没有体会出来。不能随便找两个人来比较,必须要有学理上的争论焦点。如果是其他学者认为他们一伙的,或者分歧很大,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纠正别人的观点,才有意义。要有一个针对的点,针对具体问题,需要自己有一个立场,要有站边的问题。例如基于朗基诺批判基切尔,或基于基切尔来解读朗基诺之类,立场要更鲜明一些,这样读得更明白。目前焦点不是很清晰,不如写两篇,反而比写一篇对比好。

吴彤教授指出:朗基诺和基切尔,一个认为知识具有社会维度,一个认为知识的组织方式与社会有关。两人都在社会认识论里,社会认识论里面这两个视角是怎样?

王巍教授指出:博士论文想做智库的知识生产方式,在科学哲学中,需要从科学的社会维度的角度去讨论。新时代科学哲学中比较欣赏的是基切尔和朗基诺的。李正风老师做过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博士论文,再做需要引入新的维度、新的案例、新的理论框架,最后要固定在一个方面。基切尔或朗基诺,要有一个选边的问题。这篇论文,第一,在学术上是否有价值,为什么要选这两人,有一个比较俗的指标:2016年朗基诺才当选院士,但比较低调,近几年在科学哲学中能当选院士、又同时关注科学的社会维度的,就只有他们。也可以从2003年的辩论开始。2016年的书中,基切尔回应了很多哲学家的文章,没有回应朗基诺。我们还是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唯二的院士或争论。第二,要做一个综述的文章,国内的研究综述。第三,对比目的问题,要为了目的而进行。基切尔从个人主义的思路去研究科学的合理性问题,朗基诺更多的科学作为社会共同体。要么围绕社会维度的某方面,或者围绕知识生产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6月6日 09:08: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