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系学术例会第45期纪要:姚禹、司宏伟主讲

2019年5月29日系学术例会第45期纪要:姚禹、司宏伟主讲已关闭评论2,345

本次学术例会,由本系博士生姚禹和博士后司宏伟分别做报告。

姚禹的报告题目是“重新理解经验转向——一种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视角”。文章主要内容为:荷兰技术哲学家克罗斯和梅耶斯首先提出了作为一种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经验转向。阿赫特豪斯和布瑞则把经验转向拓展为一种技术哲学史观,构建了一种从经典技术哲学到两次经验转向的技术哲学发展脉络。经验转向起于对所谓经典技术哲学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海格德尔开创的“哲学—现象学批判”的技术哲学传统。因此,经验转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在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视角下,经验转向正是现代技术对技术哲学本身的解蔽,是技术哲学的完成与命运。面对这种命运,我们应该对技术哲学保持虚怀敞开的态度,复兴其他的技术哲学传统,从而为新的可能性留有余地。

评议人冯斯琪同学首先评论:荷兰学派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分歧其实是一种非常根本的哲学思路的分歧,体现了古代哲学和当代哲学很大的区别。海德格尔继承了古代哲学的思辨传统,关注人的生存境况。但是荷兰学派作为一种当代哲学,对哲学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不认为哲学应该像古代哲学家那样关注那些宏大的根本的问题。而文章中提到的另一位技术哲学家芬伯格其实很好地调和了技术与哲学的不同传统。他即能关注宏大问题,同时也能参与到具体的技术细节分析之中。或许,芬伯格的进路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技术哲学发展模式。吴国盛老师指出,首先,这篇文章的立意还是不错的,对国内的技术哲学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意义。这几年国内技术哲学学界受外国技术哲学学界的影响,也跟风谈经验转向,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到人家为什么要提出经验转向。而且这几年来,国外技术哲学的转向也太频繁了,恨不得“一年转一次”,这种转向还是值得反思的。其次,这篇文章也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会说论证不够集中。文章前面铺垫了太久,后面才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叙事风格是有问题的,建议把文章的第三节放在前面。最后,题目不够鲜明,应该批判的立场更坚定一些,把经验转向与技术时代的时代病联系起来。

胡翌霖老师指出,海德格尔会怎么看待今天的技术哲学发展呢,他其实早就预料到了。就是哲学变成了经验科学,哲学变成了控制论。turn这个词其实是很值得注意的。因为哲学的魅力恰恰在于return而是turn。伟大的哲学思想都能回应超出自己时代的问题,总能回到某种源头。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经验转向的意义。我们可以把经验转向理解为一种在技术哲学影响下的技术研究,是一种STS研究。海德格尔本人也没有否定经验科学的意义。经验转向其实是一个从哲学转向非哲学,转向科学的意思。张赫原同学运用海德格尔的哲学资源,回应了文章中提到的经验转向之后技术哲学家们对海德格尔的两点批判。之后又认为文章应该从海德格尔后期的“本有”概念出发,进一步地阐释一下技术的本质问题。

刘兵老师指出,首先,这篇文章谈的还是有些浅,对荷兰学派的介绍太少,没有说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提出经验转向,没有分析出经验转向的深层次动力。这种转向是否和不同的技术观相关。其次,中国人关注经验转向的意义何在?我们今天很多关于工程伦理和技术设计的研究,这和经验转向是一个东西?最后,文章缺乏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需要展示一下这些经验转向究竟是怎么转的。文章说的还是太笼统。而说到经验转向,SSK也是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经验分析,也发现很多新的东西,所以不能对经验转向盲目否定。吴国盛老师补充,理解经验转向还是得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因为经验转向提出就是用范式转换来类比嘛。但是荷兰学派的哲学们可能没有准确地理解库恩理论中的很多细节。而且,技术哲学中也没有出现一个库恩式的人物,真的革了技术哲学的命。中国技术哲学界其实没有很好地消化掉经典技术哲学家的思想资源。所以不该贸然地跟风去搞经验转向。

刘胜利老师指出,文章后面的论证还是不够集中,对荷兰学派的概括也太笼统,缺乏说服力。其次,文章存在一个很多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理解的不够。比如文章后面引用的“神秘”和“泰然任之”等概念,其实都有非常复杂的意涵,牵扯到海德格尔关于同一与差异的关系问题。而文章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缺乏对相关二手文献的使用,这就导致整个哲学论证结构还不够严密扎实,缺乏说服力。以后在这个方面还是要继续加强。除此之外,王巍老师、陆伊骊老师、以及王云同学也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本文的批评和建议。

2019年5月29日系学术例会第45期纪要:姚禹、司宏伟主讲

姚禹

司宏伟的报告题目是“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制反思——从银河-I说起”,主要回顾了从1983年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I”研制成功到如今“天河”、“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排名世界第一,中国超级计算机40多年辉煌亮眼的研制史。但是,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还没有被足够重视,一些研究的不足还需要关注和探讨。报告在中国超级计算机的自主创新、软硬件、应用、能耗、人才等方面做了试探性反思。第一部分“自主创新路向何方”,阐明了中国超级计算机与其靠引进和集成追求所谓的“世界第一”,不如踏踏实实搞原创性研究“从我做起”,中国自主创新之路依旧任重道远。第二部分“重硬轻软历史顽疾”,强调超级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专业性和多学科交叉性非常强,需要国家的长期规划和稳定的经费支持与人员配备。这完全不同于市场运作的商业软件,应有计划地坚持对超算软件系统的长期支持和重点投资。第三部分“应用领域始终不足”,概述了超级计算机需要推动普及化应用,只有应用需求与产业化技术得到有效提升,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大做强。第四部分“能耗过高饱受诟病”,讲到了当前国际上已经改变单纯用计算性能排名的方式,开始以能耗性能比等其他要素进行超级计算机的排名。中国的国产超级计算机发展也应该面向实际,在系统功耗、系统实用效率、系统稳定性以及整体成本上统筹考虑,做出整体能效高、用户欢迎的机器,而非不计成本、片面地追求技术先进。第五部分“超算人才仍是短板”,指出超级计算机研制人才积累和发展需要长期的过程,难以在一朝一夕完成跨越,中国在这方面亟待改善。

点评人是国内计算机史研究专家、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的作者徐祖哲先生。徐老首先肯定了报告人的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计算机在中国发展的初期情况和经验教训,希望更多科技史学者能够投入到包括超级计算机在内的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研究工作中。吴国盛、刘兵老师提出文章可以考虑脱密后公开发表;刘钝老师提出中国为什么要争世界第一的问题;王巍老师、蒋澈博士后提问美国与中国的技术对比问题;刘红晋博士后提问军民融合问题;郑方磊老师、姚禹同学提问可否作一些技术哲学思考的问题;胡翌霖、陆伊俪老师建议可以在细节上剖开,以小见大;鲍鸥老师建议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2019年5月29日系学术例会第45期纪要:姚禹、司宏伟主讲

司宏伟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5月31日 15:28: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