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系学术例会第215期预告:卢峰峰“分支同一性:一种对个人同一性的约定主义解读”和廖雨晴“柏拉图与数的技艺——对‘未成文学说’的一种反驳”

2025年11月26日系学术例会第215期预告:卢峰峰“分支同一性:一种对个人同一性的约定主义解读”和廖雨晴“柏拉图与数的技艺——对‘未成文学说’的一种反驳”已关闭评论57

11月26日(周三)9:00在人文楼B206召开科学史系第215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24级博士生卢峰峰同学和23级硕士生廖雨晴同学,报告内容如下:

 

报告人:卢峰峰

题目:分支同一性:一种对个人同一性的约定主义解读(Branch Identity: A Conventionalism Account of Personal Identity)

简介:时空旅行、裂脑移植、意识上传,这些案例在个人同一性问题中统称为“分支”(Branching/Fission)。 对分支的主流解决方案都包含经验延续性论题E-C,以及特设且神秘的非分支公理(N-A)的合取。非分支公理是指个人同一性的存在禁止个人的延续性发生对称分裂,但我将质疑非分支公理对个人同一性的必要性。在约定主义的视角下,个人的指称和同一性的内涵依赖于我们的信念、欲望、社会实践或语言使用,这些因素统称为我们的 “约定”。因此,非分支公理对个人同一性不并不具有先天的必要性。在可设想的未来,人类可能具有多个身体和意识副本。这些副本之间可能作为一个统一体(unity),也可能作为完全不同的个体(individuals),与原本之间产生某种便利组织个人的内在与社会生活的分支同一关系。因此,非分支公理对个人同一性也不总是具有后天的有用性。最后我将介绍分支同一性的概念工程意义,以及一种包含碎片化、特征化与应用三阶段的概念工程方法。

 

报告人:廖雨晴

题目:柏拉图与数的技艺——对“未成文学说”的一种反驳

简介:本报告试图挑战图宾根学派的“未成文学说”假说,主张柏拉图学园的教育形式不是通过秘传口诀,而是通过早期数学训练与后期对话辩证法的结合来实现的。通过重新审视学园的数学课程(摹本《理想国》VII)、对话中关于数的技艺的讨论(计数、计算与度量的概念),以及学园成员对于具体数学难题的解决与立场(斯珀西波、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分歧),本报告试图呈现这样一个可能的历史叙述(likely tale):柏拉图学园实质上是一个以数学为核心训练的共同体,而非传授固定教义的教条学派,柏拉图对话是围绕着数的技艺与难题所构造的流动式戏剧文本。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24日 10:02: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