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周三)9:00在人文楼B206召开科学史系第211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刘年凯副教授和22级博士生左宁宇同学,报告内容如下:
报告人:刘年凯
题目:投石问路:1975年上海英国机床与科学仪器展览会研究
简介:学界关于新中国展览史的研究虽日趋丰富,但现有成果多侧重于对特定历史时期各类展览会的宏观梳理。在此背景下,转向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单个展览会进行个案深描,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本报告聚焦英国贸易部和中英贸易协会1975年在上海举办的英国机床和科学仪器展览会,利用中英双方的原始档案,从双重视角深入剖析这一展览会的全貌。英方旨在通过高层外交和展览展示,促进产品销售,并在中国制定新的五年计划之际,抢占未来市场;中方则主要对展览会上展示的英国机床与科学仪器进行了系统评估与选择借鉴,且尤其强调与英方接触时的意识形态问题。该展览会是观察冷战后期中国有限度、有选择地对外开放,以及西方工业国如何尝试适应中国独特体制的经典案例,其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空间,交织着技术评估、政治审慎与文化试探,为理解1970年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提供了新的视角。
报告人:左宁宇
题目:循证中医药何以可能?:从“证候”到“证据”
简介:“循证中医药”已成为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循证医学与中医理论的双重语境出发,探讨建立循证中医药的可能性与意义。首先,循证中医药与循证医学本身皆面临方法论上的不足:中医“辨证论治”中的“证”指“证候”(pattern),与循证医学中的“证据”(evidence)在逻辑层面存在差异;而循证医学依赖统计学与标准化试验设计,常难以应对个体差异与临床复杂性。其次,中医研究近年来逐步建立循证医学方法论体系的扩展标准,如2010年STRICTA(针灸)等,帮助提升中医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与透明性;同时,真实世界研究、队列研究与混合方法研究等新的研究设计的探索,为中医复杂干预的评估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最后,循证中医药的建立,应在承认不同医学体系“证据观”和“治愈观”的基础上,探索能够兼顾客观指标与个体体验的评估方式。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以循证框架验证中医的疗效,也能反过来丰富循证医学的人本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