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纽约州立大学汉姆顿分校历史系科学史教授、美国科学史协会前任主席范发迪老师与科学史系师生进行了学术座谈。范老师首先以个人求学研究的时间线为背景讲述了近30年来科学史学科在北美学界的发展,特别是在研究时间段(Time periods)、子研究域(Subfield)和研究区域(Research region)上的变化。

在1970年代之前,美国的科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科学革命,特别关注天文学和物理学。在这一时期,科学史家普遍采用内史方法。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科学史研究中加入了更多社会学要素,制度史与学科史(institutional & disciplinary history)兴起,并且出现了以F. L. Holmes为代表的实验室史研究,细读实验记录与研究流程,关注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到了80年代,美国科学史和生物学史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美国学界的研究重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前后,科学史研究发生了巨大变革,新的理念和方法论不断涌现,如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并与相邻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也从宏观的宏大叙事转向具体的个案研究,受到人类学影响的科学文化史开始显现。这一时期美国的科学史也重新关注早期近代,并对“科学革命”进行再书写;实验室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科学的关系;以“人类科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史研究也日益在北美学界受到关注。2000到2010年前后,北美的科学史领域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焦虑,主要包括主题碎片化、议题过度细分、科学本身的缺失、时段失衡(集中在现代)等等。2010年以来,东亚、拉美、南亚等非西方世界的科学史成为关注的热点,出现了全球科学史转向;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也成为风尚。此外,开始有一些学者呼吁科学史需要正视科学(take science seriously),并积极进行公共参与(public engagement)。
之后,在座的师生和范老师就科学史中研究主题的碎片化、科学史与科普、科学史通识公共课教学、科学史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撰稿:何晓奥
审核:沈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