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系厅举行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0讲,由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范发迪教授主讲“多物种的历史:可能性与挑战”。本次讲座由科学史系沈宇斌老师主持。讲座开始,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致辞,他指出,自2017年开办以来,科史哲讲座系列持续地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学者进行报告,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品牌学术活动。在第一百讲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非常荣幸邀请到范发迪教授来做专题演讲。

吴国盛教授

讲座现场
范发迪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博物学史和环境史相关的研究,著有《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等重要著作,曾在2022—2023年度担任过美国科学史协会主席。讲座伊始,范教授就围绕“多物种史”(Multispecies History)这一新兴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展开,强调其核心在于挑战传统史学内嵌的人类中心主义。范教授指出,“多物种史”并非简单地将现代生物学中的“物种”概念代入历史,而是将“物种”视为历史行动者所认知的生命形式(historicized categories of lifeforms),聚焦于历史上的主体如何分类和看待生命。这一领域的兴起根植于一系列重要的史学和思想发展,包括对伦理、能动性以及主客体关系重新思考的环境史;关注人类-动物关系的动物史(“动物转向”);聚焦于实验动物、田野考察的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STS)还有对疾病与流行病的研究以及后人类主义对“复魅”(re-enchantment)的关注等议题。

范发迪教授
“多物种史”的核心关怀在于,它要求历史学家重新界定历史行动者,思考非人行动体(包括动物、植物乃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赋予能动性的事物)如何影响历史进程。教授强调,必须区分非人行动者所拥有的能动性(agency)与人类具有的意图性(intention)。非人类物种即便不具备意图性,也能对历史变革产生实质影响。而“多物种史”的方法论则要求历史学家认识到“生命的缠结”(entanglement of life),将人类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命网络中。具体来说,历史学者需要采取历史化、情境化的态度去理解物种,避免将现代分类强加于历史情境,并着重运用两种视角:通过本土/内部视角(emic view)去理解历史行动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时辅以外来/分析视角(etic view)来进行现代科学框架下的解释,从而在多重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动态。
然而,多物种史作为一种叙事视角,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历史学家在史料获取上往往比人类学家更困难 ,难以避免将非人动物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的倾向 ,并且史学的叙事惯例(narrative conventions)使得历史学家很难像对待非人物种一样平等地对待人类。接着,范教授以动物史为例,区分并解释了现有的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 人类史中的动物(Animals in Human History):动物主要由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角色来定义,是被管理、消费或情感的对象。它本质上还是人类中心的历史。
- 动物史(Animal History) :将动物视为历史行动者,具有能动性,但仍可能受限于人类与动物的二元关系框架。
- 多物种史(Multispecies History) :要求历史学家关注物种分类的本土认知、多物种行动者间的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ships)以及与之关联的环境过程。
基于多物种史的研究框架,范教授指出,我们必须尊重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物种认知和本体论。例如,金代学者元好问就曾记载“蛙化为鼠”的现象,李时珍也有在《本草纲目》等博物学著作中对物种分类和转化的记载。这些记录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物种转化的本体论认知,即不同的物种并非如现代分类学那般固定不变。历史学家在研究时,必须思考如何将水、气候、土、蛙、鼠、麦、人等不同的历史行动者纳入分析,并处理emic(蛙化为鼠)和etic(环境变化导致蛙死亡,鼠从别处迁来觅食)两种现实。此外,范教授还提及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对兰花的深切情感,以此展示了即便是不具备传统意义上“动物性”的植物,也能通过其生长与凋零对人类的情感世界和文化生活产生强大的能动性影响。
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与会师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多物种史如何与博物学史、实验动物研究等科学史分支结合;其二,在史料与解释之间,历史学家如何处理人类与非人类的叙事张力;其三,情感在多物种史书写中的作用等。范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回应。最后,科史哲讲座系列第一百讲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现场
撰稿:温展鸿
审核:沈宇斌
编者按
“清华科史哲”系列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2017年至2025年已举办100余场。科学史系以“清华科史哲”系列讲座为依托,探索科学技术史学科前沿交叉课题,这一讲座系列形成了本系颇具特色的学术活动品牌,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促进了史、哲、理等学科融合创新和学术交流,扩大了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往期讲座内容:清华科史哲讲座 |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