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下午,清华科学史系在人文楼B206举行科史哲讲座第98讲。本次讲座邀请“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孔令伟,做了题为“清代西藏地图测绘及其全球史意义”的讲座。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主持讲座。
沈老师首先介绍主讲人的学术经历和主要研究成果。孔老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元明清时期中原与中央欧亚交流史、知识史、满蒙藏诸语历史文献学。孔老师的演讲聚焦十八世纪初清朝对西藏地区展开的地理测绘实践,深入探讨其知识建构的过程及其所产生的跨区域影响。报告在前言和总结之外,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蒙养斋、藏地喇嘛与欧洲地图测绘技术”。孔老师首先指出目前关于西藏地理学及相关史料研究中的一些误读误解,涉及“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相关地名的区分、算学馆和钦天监机构的混淆等。接着,孔老师介绍《时宪历》翻译成蒙文和藏文的过程以及蒙藏僧人对《时宪历》的认识和见解,康熙朝西藏地图测绘的早期尝试,蒙养斋的功能,以及西藏教权和康熙皇权之间的权力竞争。
第二部分梳理1716-1718年间的钦差画图工程始末。奉旨出使的喇嘛不仅具备深厚的藏传佛教地理与宇宙观知识,还曾于清廷设立的蒙养斋算学馆中学习欧洲天文历算等技术,展现出中外知识体系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融合。该测绘任务因准葛尔突然攻入西藏而意外中止,并没有全面完成。该次测量工程没有对冈底斯山和恒河源头进行科学测绘,仅是对布达拉宫和地方寺院收藏的藏文资料进行考订和推估。测绘的核心人物楚儿沁藏布不仅进行地图绘画,更是皇帝在西北地区的情报网络建设者。清廷借助测绘活动,不仅是要实现对西藏的空间认知,也是为了达成行政整合和信息沟通与传递的目的。
第三部分为“《皇舆全览图》与东西方地图学知识交汇”。孔老师利用藏文、满文、法文等多语种史料和地图,就恒河源流问题和西藏维度问题探讨地理知识的跨国流动和传递。在中国,康熙上谕成为解决知识争论的最终裁决。在外国,耶稣会士将西藏测绘成果介绍至欧洲学界,喇嘛地图成为欧洲百科全书的权威知识来源,并得到不断的讨论,深刻影响18世纪以来西方地图学界。通过中西地理知识系统的对比考察,展现清朝西藏测绘在全球史视野下的多重意义。
在总结与反思部分,孔老师通过对清朝西藏地理测绘工作的历史重建,探讨该工作在国家治理、边疆认知、知识生产与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进而深化学界对清代边疆政策与全球史互动关系的理解。孔老师指出,喇嘛地图是清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工程,形成了珍贵的知识成果。但是清朝对西藏地图以及相关地理知识的严格政治审查和保密,导致晚清魏源等学者依旧对西藏地理十分陌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代欧洲学者利用喇嘛地图对环喜马拉雅地区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积极探索,知识得到进步和普及。清朝知识和政治的深度绑定,是一个值得继续深究的问题。
在答问环节,参会师生踊跃发言,提出的问题有:“清朝知识内卷化的进一步阐释”、“内卷化是否已经在多个地理区域和知识领域都有所显现”、“汉人士大夫和汉文世界对域外知识的处理方式和心态问题”、“康熙为何不愿意派耶稣会士到西藏测绘而选择喇嘛”、“康熙朝经度测量的技术问题和仪器工具”、“李约瑟问题”等等。孔老师就以上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和在座师生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
撰稿:孙逸凡
审核:沈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