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下午,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7讲在人文楼B206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范瑞平教授作为主讲人,他讲座的题目是“死亡、复活与人伦:关于人体冷冻复苏技术的哲学探讨”。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主持。
首先,范瑞平教授对“人体冷冻技术”(Cryonics)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目前有哪些公司可以提供这项服务、需要的费用以及具体的流程等。除此之外,他还将这项技术与“冬眠”进行了对比,“冬眠不是死亡,而是处于最低活动量和非常缓慢的代谢抑制状态”,表示人体冷冻与冬眠是不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范瑞平教授还总结了目前对于“人体冷冻技术”的反对意见和支持意见。比如“人体冷冻技术”会改变死亡的概念,也有可能使人们陷入过早安乐死的诱惑中;但它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潜在利益,促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等等。
接着,范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著名学者李泽厚的“冷冻头颅遗嘱”案例,“李泽厚先生之所以想要进行人体冷冻并不是为了复活,而是想证明文化是不是影响了大脑;几百年后,是不是可以从他的大脑里发现中国文化的残迹,证明他的积淀理论。”对于李泽厚的这一遗愿能否实现,范瑞平教授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文化是否影响大脑结构?这将是一个关于文化与大脑之间的广泛而概括的结论;二是中国文化是否积淀于李先生这一个体的大脑中?这是一个更狭义具体的问题,需要在受控条件下将他的大脑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其他人进行比较,也需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需要解释他的独特经历,思想和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如何塑造了神经结构和融合。
之后,范瑞平教授从伦理学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思考。对于“人体冷冻技术”,社会是否应该完全禁止它。更具体地,中产阶级家庭应该如何决定哪些成员进行冷冻保存?这项技术还对某些宗教的伦理观形成了冲击。对于基督教来说,它涉及到“灵魂”安放何处的问题;对于佛教而言,则涉及轮回问题和个人的身份问题。“人体冷冻技术”还与年龄及生命秩序的问题相关。继而,范瑞平教授在中国人更能够体贴的儒家生命伦理学中探讨了新技术带来的问题。在儒家的伦理基础中,共享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是家与爱得以发生的条件。而“人体冷冻技术”以及与之相似的宇宙时空旅行,都在一定意义上破坏了明确的家庭时空顺序,使个人不再生活在生与死以及代际的连续光谱中。因此,新技术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便尤其需要深思。
主讲内容结束后,在场师生纷纷进行提问。其中,吴国盛老师就“死而复生的定义”和“极端生命体验的意义”两个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对话;一些同学也就各自对“人体冷冻”的理解并结合曾经阅读过的相关资料向主讲人提出问题,范瑞平教授一一回应,彼此间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交流,收获颇丰。
撰稿:张志敏
审核:严弼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