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召开第197期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沈宇斌副教授和刘年凯副教授。
沈宇斌老师作了题为“迈向行星健康史”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行星健康史”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基本内涵、主要概念及可能的研究路径,并分享了初步的教学实践经验。
沈老师首先梳理首先阐述了“行星健康”(Planetary Health)的概念背景与发展脉络,认为行星健康概念进一步扩大了“个人健康”、“公共卫生”、“全球卫生”、“同一种健康”等传统健康概念的尺度,将健康置于地球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之中,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对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沈老师强调“人类世”概念与地球系统科学对行星健康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否决了正式承认“人类世”,但其概念的影响力仍在扩展,并促使人文学界广泛地与地球系统科学互动,探索人类与地球生态之间的复杂关联。
沈老师接下来介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行星健康史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论创新。虽然目前已有医学史学者尝试将医学史与环境史整合,以克服过去两领域的分隔状态,但是行星健康史还可以汲取其他领域的史学资源,例如强调以行星尺度理解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行星史”,人类世的历史研究,以及从地球系统科学视角重新书写人类历史,探讨人类与地球系统互动的“地球人类学”等等。这些不同路径均强调跨学科合作、整体尺度研究与历史语境结合的重要性。
沈老师随后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行星健康史研究议题,包括历史上的气候波动如何影响疾病传播、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如何重塑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工业技术对人类健康的历史影响、殖民与全球化如何塑造全球卫生不平等,以及不同时代人类对行星健康认知的演变等。针对行星健康史研究面临的挑战,沈老师强调了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处理全球叙事与地方细节之间的张力,避免叙事过于宏观抽象或地方经验碎片化;其次是如何有效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方法论整合,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最后是要避免生态决定论,关注人类社会制度与行为选择在面对环境挑战时的重要作用。
沈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清华大学本科通识课程《全球卫生史》中引入行星健康史视角的初步教学探索。他以罗马帝国晚期瘟疫与古代晚期小冰期(536-660)为例,展示了如何将气候变化与疾病流行置于历史框架中分析,揭示地球系统波动如何深刻塑造历史进程,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关键影响。这些具体案例体现了行星健康史教学在培养跨学科视野与历史理解方面的潜力。
沈老师在报告的最后总结道,行星健康史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性,正需要更多研究者加入,共同探索、塑造这一领域的未来方向。同时,他呼吁跨学科合作、强调全球视野与地方研究并重,并警惕简单的生态决定论,以期构建更具整合性的史学研究范式。
与会师生对沈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积极的反馈,认为报告内容启发性强,推动了大家对“行星健康史”这一新兴领域的理解和兴趣,并期待沈老师在后续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进一步探索和成果分享。
刘年凯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使命中的科学》 介绍及海洋科学史的回顾和展望”。刘老师首先介绍了哈佛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兼任教授内奥米· 奥雷斯克斯(Naomi Oreskes)的生平及著作,包括1999年出版的The Rejection of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and Method in American Earth Science, 以及被译成中文的《贩卖怀疑的商人》和《为什么信任科学》等。刘老师着重介绍内奥米2021年的著作 Science on a Mission:How Military Funding Shaped What We Do and Don’t Know about the Ocean一书,概述了全书的要点,如三个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介绍了每章的主要内容,并谈及这本书对他的启示。刘老师接着辨析了海洋学史/海洋科学史(History of Oceanography)和”海洋史“(Maritime history)两组概念,梳理了国内外“海洋学史”和“海洋史”的发展脉络,并特别提到“海洋环境史”的近期发展,以及历史学界最近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学科交流的倡议。刘老师认为海洋学史是科学史和海洋史的交集,并引入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中对海洋科学范畴的定义。他提到,目前的科学史以陆地为叙事中心,而海洋学史可将研究场域拓展至流动的海洋,突破“陆地中心主义”,极大拓展科学史的研究边界,而传统的海洋史并未关注海洋相关的自然科学史,海洋环境史也可与海洋学史进行对话。刘老师最后提到,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海洋科学史是未来的一片蓝海,值得大力发掘。
报告结束后,吴国盛老师、王巍老师、孙承晟老师、蒋澈老师、鲁博林老师等师生就海洋史研究现状、海洋亚洲研究、科研资助研究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