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办第181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年凯老师和博士后刘元兴老师。
刘年凯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什么是科学仪器——来自中国的视角”。刘年凯首先介绍了国际科学史界对“什么是科学仪器”这一问题的探讨,尤其是黛博拉·沃纳在1990年的经典论文,以及利巴·陶布近年来的系列文章。刘年凯认为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西方语境,而来自中国的视角是缺失的,这也是这项研究的起因。他举了三个案例展开讨论,分别是:(1)清代宫廷中的科学仪器(2)民国时期科学仪器公司的科学仪器以及(3)新中国期刊和报道中的科学仪器。他认为如果将视角转向中国,会发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场所,何为“科学仪器”也迥然有异,这可以极大丰富国际科学史界对科学仪器的认识。
刘年凯总结到,在清代宫廷,科学仪器逐渐丰富,在乾隆时期实现了“礼器化”;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仪器公司如上海科学仪器馆在建立初期就没有把经营种类局限于物理、化学、博物这几门主要学科,其经营种类“杂多”而非“精专”,中国仪器厂则聚焦于实验仪器,这一时期的科学仪器具有“教育化”“通用化”甚至“娱乐化”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仪器”更多与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紧密联系起来,走向了科学仪器的“科学化”。
报告结束后,吴国盛教授、孙承晟教授、王巍教授、蒋澈副教授、沈宇斌副教授、王哲然副教授、鲁博林助理教授、陈雪扬博士后、郑翌骅博士后、张修麟同学、黄鑫同学提问或评论。
第二位报告人是博士后刘元兴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一款科学玩具中的无知史”。报告人将本次报告分为五个主题,分别是研究动机、科学玩具与无知史(学)、吉尔伯特铀238原子能玩具、结论与反思和ChatGPT 如何辅助历史研究。报告人首先对研究动机做出说明,对这样一件科学玩具的关注来自清华科学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中,由此来引入具体问题:在放射性被发现的50余年里,在发生了“镭姑娘”和原子弹爆炸事件后,人们仍然对放射性的危害一无所知吗?接着,报告人对本次报告的题目进行解题,详细解释为什么科学玩具值得科学史的关注,以及什么是无知史(学)。报告的第三部分,报告人对吉尔伯特铀238原子能实验室玩具中所挖掘出的无知史进行阐述,分别从科学无知、社会建构的无知以及结构性无知三个层面来说明为何公众对放射性危害始的判断力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最后,报告人分享了关于本研究和对无知学的反思,如无知史的研究视角能否帮助我们去除理论的中心化?无知史是不是一种新的“辉格史”?等问题,并结合当下流行的人工智能,对ChatGPT如何辅助历史研究做出了些许讨论。
报告结束后,王巍、蒋澈、沈宇斌、刘年凯、刘元慧、黄鑫等师生围绕报告内容以及无知史(学)提出了诸多问题和建设性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