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生物学中的“有效种群大小”——概念疑云、建模策略与非因果说明
主讲人:程志翔(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时 间:2024年9月26日 15:00—17:00
地 点: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6
讲座摘要:
“有效种群大小”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EPS)是个有趣的概念(或概念群),但生物学哲学对其尚未有太多讨论。它由群体遗传学家发明,已有一个较长的概念发展演变史(自1930s至今),且在保护生物学等学科中有应用。但在群体遗传学之外,它又被广泛误解,甚至群体遗传学家们对它的定义、表述和理解也不统一甚至不一致。比如,有些学者对其采取的是一种我称之为 “一元主义的和动力学的”(monist-dynamical)理解,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多元主义的和运动学的”(pluralist-kinetic)理解。我会论证说,虽然EPS与“漂变”(drift or genetic drift)这一重要概念密切相关,但将其本质视为对漂变的效果或程度的把捉度量,这一理解是错误的。此外,EPS的相关计算或估算模型还例示了一种特殊的对自然种群的建模策略;这一建模策略滤除或严重扭曲了所要表征的目标自然种群中的因果信息。因而,EPS及其相关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现代演化理论是否提供非因果的统计性的科学说明”这一既有哲学争论或也可提供一些新思路。
主讲人简介:
程志翔,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所(IHPST)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专长领域:生物学哲学、演化生物学史(尤其是演化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相关的非因果科学说明问题以及“现代综合”前后生物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