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下午,科学史系举办了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5讲,邀请主讲人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吴沁彦,她报告的题目是“被诺贝尔奖覆蔽的控制系统——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1961年与两位细菌遗传学家的对话”。讲座由科学史系蒋澈副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三十余位师生同行在线下参加了讲座。
在此次讲座中,吴沁彦深入分析了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科学贡献及其与诺贝尔奖之间的复杂关系。她指出,尽管麦克林托克因发现转座子而获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研究核心在于提出基因控制的概念、阐述玉米中的控制系统。为了让科学共同体接受基因控制这一概念,麦克林托克在1961年发表文章,论证玉米控制系统与两位细菌遗传学家——雅各布与莫诺——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的操纵子相似。遗憾的是,雅各布与莫诺没能理解麦克林托克的研究,否认研究的相似性。雅各布与莫诺因提出基因控制机制获得1965年诺奖,而麦克林托克的控制系统始终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吴沁彦详细介绍了麦克林托克对基因控制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她在玉米遗传学中的开创性工作。她定义的Ac-Ds系统和Spm系统不仅阐明了基因控制的概念,也说明基因控制的多样性。在1961年对话的基础上,吴沁彦追问为何雅各布和莫诺没能理解麦克林托克的研究,并提出性别在其中举足轻重。她指出,麦克林托克的科学道路反映了女性在科学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她的成就未能被同时代的男性科学家充分认可的背景下。吴沁彦指出,一般谈到性别问题,首先联想到的是社会(social)层面——就业困难,薪资低,而她强调了学术(intellectual)层面——是否获得学界同行的认可。最后,吴沁彦引用科学史家伊夫林·凯勒的观点,进一步讨论了科学实践中的认识论(epistemological)问题——何谓性别中立科学。她指出,麦克林托克尊重生物个体差异、承认人类认知的有限,与莫诺的自然观截然不同,也解释了为何1961年莫诺与雅各布没能理解麦克林托克的研究。
讲座结束后,科学史系的吴国盛老师、生命科学学院的刘栋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吴老师指出,1961年这场对话在科学史中鲜被提及,比如《创世第八天》就草草带过;吴沁彦回应,这正是玛蒂尔达效应的体现———女性科学家的贡献不仅更难获得同行认同,也容易被科学史家忽视,而此次讲座分享的原创内容正为扭转这一现象。刘老师指出,为八十高龄的麦克林托克颁发诺贝尔奖,既是学术界对其发现转座因子这项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学术界长期以来忽视其这一开创新工作的一种补偿;吴老师指出,1983年的诺贝尔奖是荣誉性质的,虽然转座子为麦克林托克赢得了诺贝尔奖,但她在基因控制系统的研究同样具有突破性。吴沁彦强调,控制系统是麦克林托克的核心研究,却没能获得“荣誉性”诺奖——基因控制的诺奖颁给了雅各布和莫诺。蒋澈老师提出,法国生物学家的科学观点与英美生物学家之间有差异,并建议在科学交流中避免简化和刻板化对方的观点。吴沁彦在答复中区分了雅各布与莫诺的观点:雅各布在1965年以后用小鼠作为研究模型,承认高等生物与细菌的不同,而莫诺坚称“通过研究大肠杆菌,我能明了大象;”这种细致的区分有助于全面评价他们的贡献。左宁宇同学提问,是否有一个“标准”来鉴定“学界同行认可”,即科学共同体是否接受某个科学理论。吴沁彦回应,作为历史学家,她倾向于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在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案例中,转座子获得诺贝尔奖,得到广泛承认,而玉米控制系统则不然。
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科学史和性别问题的理解,还强调了对科学成就的全面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考虑性别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这样的讲座,吴沁彦的研究提醒我们,科学发展需要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视角,以促进全面和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
撰稿:任昱霖
审核:蒋澈、吴沁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