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

本科辅修专业课程
本科选修课程
其他本科课程
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简介
(以拼音排序)

(1)工程伦理(60610231)
课 程 名:工程伦理(Engineering Ethics)

课程类别:研究生公共课

教学目的:作为研究生公共选修课,通过系统讲述工程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分析和讨论国内外工程伦理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当代社会的重大工程引发的各种伦理问题、工程师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工程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工程伦理学发展的历史与趋势,掌握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16

学    分:1

讲课学时:14

课堂讨论学时:2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秋

主讲教师:蒋劲松

适用院系或专业:理工科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中文内容简介:

1, 工程伦理学简介(2学时): a)历史沿革 b) 主要研究内容 c) 学科意义与价值 d)    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思路,评判标准 e)    作为实践伦理的工程伦理 a),实践伦理,的一般特征 b),工程伦理的独特性 2,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和伦理素养(2学时) (1),现代社会责任的含义(责任、义务与合理的关照、善行、美德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工程师的职业规范和伦理责任,责任的有限性 (3),谁对工程的后果负责,工程师对谁负责 (4),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告发者的两难、忠诚的不服从组织的行为) (5),专家证人经常面临的伦理问题 (6),职业人员为客户隐私保密问题 3,工程师的伦理规范 (1)      工程师伦理规范的演化 (2)     当代工程师伦理规范的核心 (3) 如何应对伦理两难的困境:责任伦理和权益伦理 4,工程的计划决策、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问题(2学时) f) 工程活动的计划决策中目标与手段的价值选择 g)      工程项目的成本、利益和风险的公平分配 h)       工程实施中的质量问题和工程师的权力和责任 i)       工程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5,工程技术与环境关系的伦理责任(2学时): 1) 环境伦理的几种观点思路 i.     人类中心主义 ii.  非人类中心主义 2)  目前工程技术中存在的危害环境的各种类型 3)       现存的相关法规、规范 4)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5)    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 6) 工程人员对于不同人群(弱势群体、子孙后代、共同体之外的他者)的环境责任 6,IT技术相关的工程伦理问题(2学时) a)   个人隐私与公共信息安全 b)     知识产权与知识分享 c)    计算机病毒 d)     信息欺诈和信息垄断 7,生物医药工程中的伦理问题(2学时) a)  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 b)    转基因食品 c)     人类被试和动物被试 d)    维持生命技术 e) 生殖技术 8,分组讨论,(2学时) 5、6、7、8模块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授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学生的专业、教师自己的专长等)酌情调整。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Course Description: Engineering Ethics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of Engineers Ethics Norm of Engineers Ethical Problems in project, implement and government of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relat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thical Responsibility Ethical Problems of IT Engineering Ethical Problems of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Engineering Discussion

参 考 书:

查尔斯·哈里斯,迈克尔·普里查德等,丛杭青等译,工程伦理学:概念与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Harris, C. E., M. S Pritchard and MJ Rabin, Engineering Ethics: Concepts and Cases, third edition, Wadsworth, New York, 1999.) Ethics in Engineering, Mike W. Martin, Roland Schinzinger,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3.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ed. James H. Schaub, Karl Pavlovic,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3. Engineering 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P. Aarne Vesilind, Alastair S. Gun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Ethics in Quality, August B. Mundel, New York: ASQC Quality Press, Marcel Dekker, Inc. 1991. Social, Eth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Engineering, ed. Joseph R. Herkert, New York: IEEE Press, 2000. What Every Engineer Should Know about Ethics, kenneth K. Humphreys, P. E. ,C.C.E.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99.


(2)古希腊语导引(新开课)
课 程 名:古希腊语导引(Introduction to Ancient Greek)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西方科学史和西学东渐研究大量涉及西方古典语言,古希腊语是这两个领域的基本研究工具。本课程意在使科学史专业研究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古希腊语的基本语法知识,熟悉语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常用工具,从而为实际研读古希腊语史料做好准备。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

学    时:64

学    分:4

讲课学时:64

课堂讨论学时:0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秋季

主讲教师:蒋澈、郑方磊

教    材:H. Hansen & G. M. Quinn. Greek: An Intensive Course.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参考书:

信德麟:《希腊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专业

中文内容简介: 这门课程主要面向需要在学术研究中阅读和翻译古希腊语文本的研究生,介绍基本的古希腊语语法和语文学知识。本课程将借助比较历史语言学方法,以强化训练的方式概述古希腊语形态学及句法体系,同时介绍寻找、利用古希腊语文本史料的基本常识,如古希腊语文本整理与考订史、古希腊语文本类型与数字人文工具等。

Course Description:Aimed at graduate students who need to read and translate ancient Greek texts for their academic research,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them to the basics of Greek grammar and Greek philology. Greek morphology and syntax are outlined in an intensive form with the help of a comparative-historical approach. It also provides the minimum of knowledge required for finding,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Greek source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extual editing and criticism of Greek materials, forms of Greek text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tools.

预备知识:熟练掌握英语


 

(3)技术哲学原著选读(70690263)
课 程 名:技术哲学原著选读(Selected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主要针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方向的研究生,入门了解技术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了解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流派,为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打好基础。课程围绕经典名著展开,学生需在课后深入阅读教师布置的各部经典著作或选篇,课堂上采取教师评讲、引导,学生作主题报告和共同讨论的形式,学生一方面掌握技术哲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熟悉文献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48

学    分:3

讲课学时:24

课堂讨论学时:24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

主讲教师:胡翌霖

参 考 书:吴国盛编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学史系为主(哲学系等其它院系欢迎旁听)

课程说明:科学史系研究生必修课

内容简介:以原著阅读为主的技术哲学入门课程

英文内容简介: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based on classic reading

预备知识:无特别先修要求。建议有一定科学哲学基础和西方哲学史基础。


(4)科技传播与社会(80612822)
课 程 名:科技传播与社会(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学    时:32

学    分:2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秋

主讲教师:刘兵、胡翌霖

中文内容简介:本课程,系结合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讲授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理论与问题,主要关注点是面向公众的科学文化传播,也涉及到像科学和科学文化传播与社会之关系的问题。

主要教学参考书:

1.        刘兵等著,《多视角下的科学传播研究》,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2.        刘华杰编,《科学传播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        任福君、翟杰全著,《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科学编史学(70612302)
课 程 名:科学编史学(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学    时:32

学    分:2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秋

主讲教师:刘兵

参考书:

1.        刘兵著,《克丽奥眼中的科学》(增订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        克拉夫著,《科学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兵等著,《科学编史学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        Olby R C. et al eds.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Routledge, 1990.

课程说明:每年秋季学期开设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面向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等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的关于科学史理论的专业课程。讲述科学编史学的一般概念、理论,以及基于英文阅读的科学史研究前沿问题研讨。


(6)科学、技术与医学人类学研究专题(80690602)
课 程 名:科学、技术与医学人类学研究专题(Anthropology Seminar Serie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Studies)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著名人类学家斯科特(James C. Scott)曾强调:“历史学家能够提供历史的深度,人类学家能够提供现实体验的素材并赋予其意义和术语。就像中世纪的滑稽剧那样,对于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而言,只有瞎子背起瘸子,两个人才既能看路,又能走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如此,他们一个有腿,一个有眼,他们在一起能做些了不起的事情,但分开就将一事无成。”也正如达恩顿(Robert Darnton)所坦陈,上世纪80年代新文化史的兴起“极大地受到了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在试图摆脱传统史学的精英主义的同时也扬弃了当时盛行的社会史、经济史的计量方法,而比福柯的历史更远离精英世界及其普世原则。”事实上,他自己对于催眠术(mesmerism)的研究也呈现出了相较于科学史家而言(比如丹皮尔)更为深刻的视角。但是如何将人类学的观点、视角和方法与科学史以及广义的STS(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始终是青年学人所面临的难题。本课程旨在搭建起两者的桥梁。

课程面向: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32

学    分:2

讲课学时:3

课堂讨论学时:29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

主讲教师:王程韡

教    材:无

参考书:

1.        [美] 保罗·拉比诺. 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美] 罗伯特·埃默森 等. 如何做田野笔记.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中文内容简介:本课程旨在为科学史以及广义STS(科学技术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人类学的“第三视角”。所谓“第三视角”源自于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要求。考试规定,考生需要在主题和时间、空间两个领域陈述(field statement)以外,提供一个“第三视角”的领域陈述,以最大可能地保障博士阶段研究的理论贡献。考虑到笼统地谈人类学的观点、视角和方法会让同学们无所适从。为了讨论方便,本课程选择实验室研究(Laboratory Studies)为起点,通过阅读并讨论整本民族志来厘清经典的实验室研究及其两个转向在理论定位、田野呈现以及“意义和术语”等等方面的贡献。尽管已经提前选取了篇幅不是特别长的文本,每周的阅读量还是要达到300页左右。最开始一定有点难,所以课程从经典的、有中译本的开始;慢慢地,过渡到全英文的阅读。

Course Description: In this course, we try to bridge the long-established discipline of anthrop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s well as b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for young scholars. Ideally, the audience of this course can benefit from these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by reading whole pieces of ethnographic works on “laboratory studies”.

预备知识:建议先修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


(7)科学技术史通史导论(70700182)
课 程 名:科学技术史通史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针对那些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科学技术史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系统深入讲述自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演变和发展,弥补研究生的科技史知识漏洞,使其完整把握科技史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奠定本所各专业研究生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提高其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综合与分析能力的目的。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32

学    分:2

讲课学时:14

课堂讨论学时:16

其他学时:2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秋

主讲教师:杨舰

教    材:1.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王鸣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2.W.C.丹皮尔. 科学史.李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古川安.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杨舰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参 考 书:随堂指定

适用院系或专业:适用科技史、科技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也欢迎其他院系、专业研究生选课。

中文内容简介:本门课程将系统深入介绍和研讨自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演变和发展。内容共分5个部分:1)古代科学技术;2)中世纪的科学技术;3)文艺复兴和科学技术革命;4)近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体系的形成;5)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英文内容简介: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and discuss in depth,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1)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mediev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Renaissanc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4)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social systems; 5)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modern world.


(8)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
包含: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1)(80612481)

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2)(80612491)

 

课 程 名: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Colloquium i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讲教师:杨舰、刘兵等

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科学技术史和STS相关领域的研讨型课程。主要分为两步进行: 其一:由授课教师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研究生轮流报告近期的研究成果(每次约1小时),原则上教师四次,学生四次。 其二:参加者对报告者提供的话题进行深入细致质疑和讨论(约1小时)。旨在通过争论达成对相关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同时在师生之间养成一种经常开展有风度的争论的学术气氛。

 


(9)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80700112)

《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大纲(2021)

星期五第二节 (9:50-12:15,1-11周) ,文北楼406

腾讯会议 ID:856 5525 3602  会议密码:2022

1.     导言
量化也好,质性也罢,只是“A Tale of Two Cultures”(Goertz and Mahoney 2012)。或者说只要我们对“科学”(sciences)这个东西还尚存共识,两条进路之间就不存在如此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方法太多,一门课太短,我们无法逐一去看看。于是这里只以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欧陆传统为例,去管窥后现代时代的质性研究方法(即坦陈以研究者自身作为首要研究工具的方法)在部分“时髦”议题中的应用。

可惜的是如同“科学”一样,“后现代”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女性主义(非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一思潮的代表。所以为了讨论方便,这里的后现代仅仅指代我们对“二元对立”拒斥的一种朴素立场:科技与社会、自然与文化、中心与边缘、结构与行动、人(actor)和非人(actant)……理解他人的理解,并反省知识的建构和书写论述的过程。

2.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以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欧陆传统为切入点,结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公共卫生等议题来探讨后现代时代质性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具体内容包括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人类学方法等,以及上述方法的交叉融合。在选取文献时,尽量做到主题聚焦、中西融合。希望能够以此培养同学们阅读文献、评鉴方法和实际操作方法的能力,为研究生和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奠定方法和方法论的基础。

3.     课程要求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设2学分,共32学时。以百分制统计成绩,再换算成等级机制。

除第10次课“研究设计和成文方式”(3学时,讲授为主)、11次课“学习成果展示与反馈”(2学时)外,第2-9次课(3学时)要求每位同学课前按要求阅读相关材料(所有材料由任课教师提供,无需自行借阅),在给定的4篇文章中选择你认为最好的2篇,从理论、逻辑和细节问题等角度进行规范评论。每次评论成绩占10%;平时成绩取8次评论成绩中最高的6次,占60%。

课程论文占40%,可选择作者(author)和评审人(reviewer)两种身份,分两阶段进行。其中作者身份要求使用本课程所教授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一篇研究论文(可选择继续修改既有的论文初稿)。评审人身份要求选择一篇所在领域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对其进行全面评价。

第一阶段:参与课程的同学需在第11次课上独立汇报选题报告。教师将对同学之间的互评打分(主要考察能否对他人的工作做出正确评价),占10%。报告应该包括:(1)问题意识,即大同行、小同行关心的问题如何与本文的研究问题发生联系;(2)理论框架或关键概念,以及本文如何填补了既有的理论间隙;(3)经验材料的来源和研究方法的选择;(4)文章的逻辑安排等。

第二阶段:在选题报告通过以后,于第18周(可延迟到成绩登录最后期限的前一周)提交论文全文或评审报告,教师视其质量给出“修改后再提交”,以及“接受但需要小修改”等建议(最多可被拒稿2次),占30%(取最好成绩)。

4.     日程安排
1)       导论:STS的发展脉络及其定位(2月26日)
本讲将着重讨论以STS为代表的后现代研究思潮在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奠定本课程可供讨论的知识基础。并请同学们思考:当科学、技术、医学等要素作为研究主题时可能和其他的研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后现代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其优势和劣势何在?

 

阅读文献:

[1] 科学技术论手册(第二版)_第一章 STS:回顾与展望

[2] Law, J., STS as method.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4th Ed.). U. Felt, R. Fouché, C. A. Miller and L. Smith-Doer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17: 31-58.

[3] Bijker, W.E. “The Need for Public Intellectuals: A Space for STS: Pre-Presidential Address, Annual Meeting 2001, Cambridge, MA”.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003. 28(4): 443-450.

[4] Bourdieu, P.,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4-31. (中译本:科学之科学反观性,第一章)

2)       作为研究起点的变量化:谁把外卖骑手困在了系统里(3月5日)
所有的理论都是变量和变量的关系写成的。那么,如何在一篇典型的质性研究中抽离出变量并厘清之间的关系,将是本讲内容所讨论的重点。并请同学们思考:算法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数字控制”的基础设施?困住外卖骑手的“系统”究竟又是什么?

 

阅读文献:

[1]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5120404(《人物》杂志)

[2] 孙萍 (2019). "如何理解算法的物质属性——基于平台经济和数字劳动的物质性研究." 科学与社会 9(03): 50-66.

[3] 陈龙 (2020). "“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 社会学研究 35(06): 113-135+244.

[4] Mains, D. and E. Kinfu (2017). "Governing three-wheeled motorcycle taxis in urban Ethiopia: States, markets, and moral discourses of infrastructure." American Ethnologist 44(2): 263-274.

3)       历史的重构: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爱迪生(3月12日)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作者笔下的爱迪生也被呈现以不同的形象。本讲将通过对比传统的科学传记和后现代的社会史学,对同一个人乃至同一段经历的描述去探讨历史研究的重构和逻辑。并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史的研究进路在提出问题、史料运用和写作呈现上有怎样的特色?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持的立场又会对研究发现本身造成怎样的影响?

 

阅读文献:

[1] Hughes, Thomas P. “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 System Builder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79, 20(1): 124-161.(科技渴望社会_第一章,仅需要读爱迪生的部分)

[2] Sulzberger, C., First Edison Lights at Sea: The SS Columbia Story, 1880-1907 [History]. Power and Energy Magazine, IEEE, 2015. 13(1): p. 92-101.

[3] [日] 北畠利男著, 弹指居士 译. 近世大发明家小传.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6: 51-73 (“现代最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章).

[4] Hargadon, A. B. and Y. Douglas. “When 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 Edison and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ic ligh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1, 46 (3): 476-501.

4)       民族志眼中的亲密性:走向一种新的关系本体论?(3月19日)
本讲将以物(object)在亲密性关系建构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民族志(包括虚拟民族志、自我民族志等)方法的特色和实际操作。并请同学们思考:民族志中的“内”与“外”、“前”与“后”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民族志作为一种数据搜集方法和写作呈现形式会有怎样的不同?理论和田野工作(filed work)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

 

阅读文献:

[1] Latour, B. and S. Woolgar, Laboratory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Chap 2&4. (中译本: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 第二、第四章)

[2] Yan, Y.,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ap 4-5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 家庭和亲密关系, 1949-1999. 第四、第五章)

[3] 木粲成 (2020). 实践中的时间,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第三-五章).

[4] 简美玲. 主体民族志研究:布与贵州苗寨的当家女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04): 27-38.

5)       什么才(不)是个案: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身体为例(3月26日)
本讲旨在通过回溯STS中流传最广、影响力(和争议)也最大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说明案例研究的步骤、程序及其同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请同学们思考:理论和案例之间如何实现一种有机的融合?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在提出和回答问题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阅读文献:

[1] 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J. Law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86: 196-223.

[2] 邱大昕. 為什麼馬殺雞? 視障按摩歷史的行動網絡分析. 臺灣社會研究, 2011(83): 5-36.

[3] 卢锋华, 王昶, 左绿水 (2020). "跨越政策意图与实施的鸿沟:行动者网络视角——基于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2012—2018)的案例研究." 中国软科学(07): 26-41.

[4] 李德团 (2020). "互联网平台企业媒介实践的网络隐喻与资本动因——以钉钉B站求饶事件为例." 国际新闻界 42(12): 68-87.

6)       并置还是比较:技术与社会怎样互构(4月2日)
比较是社会科学中最古老的研究方法,也是质性和量化研究的基础。本讲将以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为例,集中探讨如何选取合适的范围进行比较研究的工作,以及比较应该在何种意义上进行等话题。并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比较,以及拿什么比较?比较中的循环论证是如何出现的?在比较中如何避免“例外论”以及可能产生的“理论孤岛”?

 

阅读文献:

[1] Barley, S.R. “Technology as an Occasion for Structuring: 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s of CT Scanners and the Social Order of Radiology Depart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1): 78-108.

[2] 任敏. 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以大型国企C公司的ERP应用为例. 社会学研究, 2012. (06): 101-124+243-244.

[3] 蕭瑞麟, 廖啟旭与陳蕙芬, 越淮為枳: 由組織作為分析跨情境科技採納. 資訊管理學報, 2011. 18(2): 131-160.

[4] 黄佳圳. 微信中的中国地方政府及其日常运作——社交媒体技术的组织复制与塑造."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2): 17-29+124.

7)       书写大众科学:科技史与文化史(4月9日)
大众科学/通俗科学(popular science)很少进入科学史家的视野,却似乎异常受到文化史家的青睐。本讲将围绕催眠术的历史,体会历史写作的不同呈现形式。并请同学们思考:历史写作和文学写作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科学史写作偏于保守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阅读文献:

[1] Bivins, R. E. (2007). Alternative medicine? : a history.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 2,中译本:《替代医学:一个历史》)

[2]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美]达恩顿_第一、三、四章

[3] 張邦彥.(2020).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臺北: 聯經出版. (第二、三章)

[4] 贾立元 (2020). "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1839—1911)." 科学文化评论 17(03): 54-70.

8)       挖掘集体记忆:当历史学不再局限于档案(4月16日)
口述历史是新近兴起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自然也饱受争议。本讲将以健康招呼者(如产婆)的叙事为线索,探讨档案史料和口述史料在历史研究当中的应用。并请同学们思考:两种史料之间是否有优劣之分?口述史料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是“真实”的?

 

阅读文献:

[1] 记忆的性别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_第一章、第六章

[2] 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  [英] 白馥兰 _第五章

[3] 梁蕙芳, 吳光名. "母嬰照護的推手-以口述歷史研究法探究戰後的產婆生涯 (1921-1989)." 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 9.3 (2013): 237-247.

[4] Arias-Sánchez, Samuel, et al. "Remembering the medical practices: How health workers narrate their most negative experiences." Memory Studies (2019): https://doi.org/10.1177/1750698019829864 .

9)       后真相时代的跨学科未来(4月23日)
后真相时代我们又该如何研究,如何思考?让我们尝试对话人文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跨学科方法,一探究竟。并请同学们思考:各学科在何种意义上可以相互借鉴?又在何种意义上不可通约?

阅读文献:

[1] Zhang, S., B. Zhao, Y. Tian and S. Chen (2020). "Stand with #StandingRock: Envisioning an Epistemological Shift in Understanding Geospatial Big Data in the “Post-truth” Era."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1-21.

[2] [美] 小威廉·休厄尔. (2013). 历史的逻辑 : 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八章 历史事件作为结构的转变:在巴士底发明革命)

[3] 潘恩荣, 杨嘉帆 (2020). "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 自然辩证法通讯 42(03): 33-39.

[4] PINK S, FORS V, GLöSS M. “Automated futures and the mobile present: In-car video ethnographies”. Ethnography, 2019, 20(1): 88-107.

10)    研究设计和成文方式(4月30日,五一假期,放掉不补)
本讲旨在讲授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其功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成文方式,含不同风格的写作形式等等。为减轻期末论文的压力,不再指定新的阅读材料。

11)    学习成果展示与反馈(5月7日,考核环节)
5.     参考书目:
[1] Cooper, Karyn, and Robert E. Whit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Post-Modern Era Context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ordrecht: Springer, 2012.

[2] Leavy, Patricia. The Oxford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 杨国枢 编.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1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2质性研究法)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4] [美] 理查德·马里厄斯(RICHARD MARIUS).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 成都: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References:

Goertz, Gary and Mahoney, James. A tale of two cultur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中译本:两种传承).


(10)科学史名著与案例研读(80700512)
课 程 名:科学史名著与案例研读(Study of Works and Cases in History of Science)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对于科学史领域中重要的名著及前沿研究案例的研读,是科学史学习中重要的基础性训练。通过这种研读,可以使学生对科学史的基础性的整体及细节内容和前沿研究有较好的把握和理解。本课程通过在内容选择上经典性、适度性和前沿性的结合,个人阅读与教师讲解的结合,以达到对于学生科学史基础性学习的较好效果。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32

学    分:2

讲课学时:20

课堂讨论学时:12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每两年秋季学期开设一次

主讲教师:刘兵

教   材:无专门教材,课程要求阅读的名著清单见教学大纲

参 考 书:教学大纲中开列的阅读著作均为本课程的参考书。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美术学院有相关需求的专业

课程说明:面向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美术学院有相关需求的专业

中文内容简介:科学史名著与案例研究课程,分两部分内容。其一,是选择科学史领域中涉及重要时期和论题的重要名著,进行详细阅读和讨论。其二,是选择科学史前沿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

Course Descrip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of studies of works and cases in history of science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reading and discuss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al works about different periods and topic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science. The second part is reading,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selected cutting-edge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science.

预备知识:科学技术史的入门性知识


(11)科学史写作工作坊(80690592)
课 程 名:科学史写作工作坊(Prospectus writing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总 学 分:2;总学时:32;周学时:32/0/32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课程特色:全英语授课

课程面向:研究生

考核方式:定期写作考核、期末作业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主教教师:陆伊骊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为研究生写作课,目的是为研一或博一的学生在读研初期去摸索和熟悉专业科学史写作技巧和习惯。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本课程要求学生去掌握如何去准备和书写研究“prospectus”。和一般项目计划书 (“proposal”)不同,prospectus泛指研究者对于未来研究项目的愿景和展望, 而不只是满足于当下某个写作目标。我希望研究生在读研初期能结合个人兴趣、研究动机、研究重要性等因素,对未来的研究生涯作出一个整体的规划。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is a workshop-style course where students develop and peer review graduate-level project prospectuses, such as those for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fining one’s project also helps inform grant applications and journal submissions.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skills to prepare and present one’s own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prospectus” and help them craft one’s own research arc in the years to come.

先修要求:无

适用院系专业:全校

教学目标:Students completing this course will be able to:

·         Write and present a well-developed prospectus for graduate-level research

·         Peer review research proposals

·         Articulate clear and compelling research questions

·         Construct and defend the scholarly context that makes a research question compelling

·         Identify and describe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investigating particular research questions

预期学习成效:

• 如何书写一份研究生水平的研究计划书或简介

• 如何对朋辈的研究计划书作有建设性的审议

• 如何提出有条理清晰和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

• 如何为研究问题策划有效和适合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

Stephen Pyne. Voice and Vision: A Guide to Writing History and Other Serious Nonfi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科学哲学及原著研读(70611662)
课 程 名:科学哲学及原著研读(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培养研究生的阅读理解、课堂展示、学术批评、论文写作等综合科研能力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师生研讨课,学生阅读、展示、讨论,教师指导、答疑

学    时:32

学    分:2

讲课学时:8

课堂讨论学时:24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秋

主讲教师:王巍

参考书:

1.        Daniel Rothbart:《科学哲学经典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2002年

2.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cond Edition, enlarged, 1970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专业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将阅读科学哲学中主要人物与重要流派的英文经典文献。通过课前阅读、课堂报告、同学点评、教师答疑的研讨课形式,深入理解经典原著的内容、方法与风格。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13)科学哲学名著选读(70690193)
课 程 名:科学哲学名著选读(Selected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主讲教师:胡翌霖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主要针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入门了解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了解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流派,为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打好基础。课程围绕经典名著展开,学生需在课后深入阅读教师布置的各部经典著作或选篇,课堂上采取教师评讲、引导,学生作主题报告和共同讨论的形式,学生一方面掌握科学哲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熟悉文献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48

学    分:3

讲课学时:24

课堂讨论学时:24

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学期:秋

教    材:无教材,以教师自选的名著章节汇编为主要阅读材料

参考书:

刘兵、蒋劲松编:《科学哲学读本》 刘大椿、,刘劲杨编:《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 吴国盛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 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舒斯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 奥卡莎:《科学哲学》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学史系、哲学系

课程说明:以原著阅读为主的科学哲学入门课程

预备知识:无特别先修要求。如果能对科学通史和西方哲学史有所涉猎更好。


(14)科学哲学专题研究(新开课)
课 程 名:科学哲学专题研究(Specific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主讲教师:王巍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培养研究生的阅读理解、探索前沿、论文写作等综合科研能力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师生研讨课,学生阅读、展示、讨论,教师指导、答疑

学    时:32

学    分:2

讲课学时:4

课堂讨论学时:28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

参考书:

1.        Hasok Chang: Invent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Philip Kitcher: Science, Truth, and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专业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将深入研讨以拉卡托斯奖为标志的科学哲学前沿名著。通过课前阅读、课堂报告、同学点评、教师答疑的研讨课形式,深入了解科学哲学的前沿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并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15)拉丁语导引(80690584)
课 程 名:拉丁语导引(Introduction to Latin)

主讲教师:郑方磊、蒋澈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西方科学史和西学东渐研究大量涉及西方古典语言,拉丁语是这两个领域的基本研究工具。本课程意在使科学史专业研究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拉丁语的基本语法知识,熟悉语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常用工具,从而为实际研读拉丁语史料做好准备。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

学    时:64

学    分:4

讲课学时:64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秋季

教    材:F. M. 韦洛克、R. 拉弗勒:《韦洛克拉丁语教程》,张卜天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参考书:

1.        Keller & S. Russell. Learn to Read Latin. 2n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        信德麟:《拉丁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        艾伦、格里诺:《拉丁语语法新编》,顾枝鹰、杨志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专业

中文内容简介: 这门课程主要面向需要在学术研究中阅读和翻译拉丁语文本的研究生,介绍基本的拉丁语语法和语文学知识。本课程将借助比较历史语言学方法,以强化训练的方式概述拉丁语形态学及句法体系,同时介绍寻找、利用拉丁语文本史料的基本常识,如拉丁语历时演化、拉丁语文本类型与数字人文工具等。

Course Description:Aimed at graduate students who need to read and translate Latin texts for their academic research,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them to the basics of Latin grammar and Latin philology. Latin morphology and syntax are outlined in an intensive form with the help of a comparative-historical approach. It also provides the minimum of knowledge required for finding,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Latin sources, such as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Latin language, forms of Latin text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tools.

预备知识:熟练掌握英语


(16)生物史编史研究(新开课)
课 程 名:生物史编史研究(Historiography of biology)

总 学 分:2;总学时:32;周学时:32、0、32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课程面向:研究生

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学期:春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主教教师:陆伊骊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二十世纪生物史编史纲领,主要为有意投身生物史研究和写作的研究生提供过去一世纪国际生物史学术界的重要图景、研究论题、重要领航者。生物史在科学史领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主要围绕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的兴起而发展,二战后,从达尔文研究分支出对达尔文研究的反思,进入20世纪末,生物史与全球史相互交融,迈入全球视野下的生物史编写与研究。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aims to offer an informed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ical issues in writing and researching (mostly) twentieth-century biology. Through assessing the state of the field since its emerge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ourse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concepts and tools to help make an informed contribution to the scholarly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biology. The centenary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in 1959 prompted a flood of books on Darw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saw the emergence of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Darwin industry, which focused on analyzing his published works, as well as his abundant notebooks and private papers.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of biology took a global turn, broaden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ope of the field.

先修要求:生命科学史

适用院系专业:不限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指定参考书Handbook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Biology《生物史编史学手册》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史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要讨论线和争端,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生物史编史学纲领的认识,为有意从事生物史研究的学生打好史学基础。

预期学习成效:通过学习生物史编史学,我希望学生可以有效策划在生物史领域的独立研究项目。Helps students foster new, original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biology

参考书:

Caron, Joseph A. “‘Biology’ in the Life Sciences: A Historiographical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Science 26 (1988): 223–68.

Dietrich, Michael, Mark Borrello, and Oren Harman, eds. Handbook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Biology. Springer, 2020.

Garland, Allen. Life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hn Wiley & Sons 1975.

Lightman, Bernard, ed. 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iley, 2016.

Nordenskiöld, Erik. The History of Biology: A Survey, trans. Leonard Bucknall Eyr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28.

Rainger, Ronald, Keith R. Benson, and Jane Maienschein, eds., The American Devel- opment of Bi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8.

Singer, Charles. A History of Biology to about the Year 1900: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iving Things. New York: Abelard-Schuman, [1931] 1959.


(17)西方科学史名著选读(70690203)
课 程 名:西方科学史名著选读(Selected Readings of History of Western Science)

主讲教师:蒋澈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研读西方科学史名著来:(1)培养学生的科学史原著研读能力;(2)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西方科学发展历程的总体把握;(3)熟悉科学思想史学派的作品风格与编史方法;(4)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哲学批判能力。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48

学    分:3

讲课学时:24

课堂讨论学时:24

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学期:秋

教    材:

(1)戴克斯特霍伊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2)Peter Dear. Discipline and Experience: The Mathematical Way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3)Pamela O. Long. Artisan/Practitioner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Sciences, 1400-1600.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1.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学史系

中文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在教师指导下研读《世界图景的机械化》、Discipline and Experience、Artisan/Practitioner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Sciences, 1400-1600这三本西方科学史名著,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史原著研读能力。通过研读《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本课程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从古希腊到16-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的西方科学史总体图景,开始了解与熟悉西方科学史的基本线索与重要论题。通过研读Discipline and Experience,本课程将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科学中经验概念的发展,思考实验科学兴起的条件与相关实践。通过研读Artisan/Practitioner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Sciences, 1400-1600,学生可了解科学革命这一历史进程的社会图景与相关编史学立场。


(18)西方科学思想史专题选读(70690253)
课 程 名:西方科学思想史专题选读(Topic readings in western intelletual history of science)

主讲教师:吴国盛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教学目的:科学思想史是西方科学史领域最重要的编史学派,是深入理解西方科学史的基础。本课程将通过精读研讨科学思想史学派的经典文献,使学生掌握科学思想史的编史纲领和编史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去从事科学史的编史实践。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学    时:48

学    分:3

讲课学时:16

课堂讨论学时:32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

教    材:

1.        柯瓦雷:《伽利略研究》,刘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柯瓦雷:《牛顿研究》,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3.        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参考书:

1.        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周煦良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武际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赵振江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        牛顿:《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王福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专业

中文内容简介:本门课程将细致的研讨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开创者亚历山大•柯瓦雷的三部代表著作,其中《伽利略研究》由“经典科学的黎明”、“落体定律——笛卡尔与伽利略”、“伽利略与惯性定律”三大部分以及附录“重性的消除”构成,基于大量原始文献的解读,揭示出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这两个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是如何从日常经验的遮蔽中提炼出来;《牛顿研究》由“牛顿综合的意义”、“牛顿科学思想中的概念与经验”、“牛顿与笛卡尔”、“牛顿、伽利略与柏拉图”、“一封未发表的胡克致牛顿的信”、“牛顿的哲学思考的法则”、“引力、牛顿与科茨”共7篇组成,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牛顿在建立牛顿科学世界体系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由12章组成,探讨近代早期欧洲思想史上的两大主题“宇宙的无限化”与“空间的几何化”。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will detailed study three books by Alexander Koyre, the founder of the school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 Galileo Studies include “the dawn of classical science ", "the law of fall -- Descartes and Galileo", "Galileo and the law of inertia" and an appendix named “the elimination of heaviness", in which Koyre revealed how the law of fall and the law of inertia extract from the shelter of everyday experience based the interpretation onto a large number of original historic literatures. Newton Studies is composed of 7 chapter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tonian synthesis", "Concept and Experience in Newton's scientific thought ", "Newton and Descartes", "Newton, Galileo and Plato", “An unpublished Letter of Robert Hooke to Isaac Newton", "Newton's Regulae Philosophandi", "Attraction, Newton, and Cotes" in which Koyre reveals the great efforts in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Newtonian world from different sides. From the closed world to the infinit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12 chapters, discusses the two major themes of early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making the universe infinite, and geometricalization of space.

预备知识:基本的西方科学通史知识


(19)性别与科学史(80690572)
课 程 名:性别与科学史(Gender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总 学 分:2;总学时:32;周学时:32/0/32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课程特色:全英语授课

课程面向:研究生

考核方式:定期写作考核、期末作业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主教教师:陆伊骊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研究生讨论课(seminars),以导读文本和师生讨论为主。我们将从四大方向探讨性别与科学史的关系,分别是:科学知识的性别建构(gendered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科学编史学的性别建构(gendered nature of historiography of S&T)、身体的性别体验(gendered experience of the bodies)和科研体系的性别分工(gendered economy of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Course Description:This is a graduate-level elective course in the field specializat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The course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 gender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by examining ways in which certain typ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not only socially constructed but also how scientific discourses have been engendered.  Topics include:  the emergence of grand narratives of Western science and how they might have served to exclude women and other marginalized groups, feminist epistemologies, ethics/bioethics, gendered experiences of the body, technologies of domination and resistance, as well as the gendered econo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先修要求:无

适用院系专业:全校

教学目标:

《性别与科学史》 属于科学史范畴,本课程是研究生讨论课(seminars),以导读文本和师生讨论为主。我们将从四大重要历史分段探讨性格与科学史的联系,分别是:中世纪基督教、早期现代科学革命、19世纪末科学家专业化、20世纪科技医领域的女性主义。除此以外,我们也会介绍一些科学史家运用的分析工具去书写性别与科学史的关系。

本课程将采用Angela Creager, Elizabeth Lunbeck, and Londa Schiebinger 合编的Femi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二十世纪科技医的女性主义)为课本,配以Mary Wyer 等合编的Wom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Reader in Feminist Science Studies (女性、科学与技术:女性主义科学研究读本) 为主要教材。本课程面对有意从事科学史研究领域的在读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性别在科学史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地位和角色,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的同时,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

Carolyn Merchant. 1980. 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San Francisco: HarperCollins) 中译本:吴国盛 等译,《自然之死: 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Carolyn Merchant. 2008. “’The Violence of Impediments:’ Francis Bacon and the Origins of Experimentation,” Isis 99: 731-760.

Koblitz, Ann H. 1988. “Science, Women, and the Russian Intelligentsia: The Generation of the 1860s,” Isis 79(2): 208-226.

. 2005. “Gender and Science Where Science is on the Margins”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25(2): 107-114.

Lean, Eugenia. 2015. “Recipes for Men: Manufacturing Makeup and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in 1910s China.” Osiris 30 (1): 134–57.

Londa Schiebinger. 1993. “Why Mammals Are Called Mammals: Gender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Natural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8 (2): 382-411.

. 2003. “The Philosopher’s Bread: Women and Gender in Science,” In Roy Proct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 Vol. 4: Eighteenth-Century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84-210.

Magner, Lois. 1978. “Women and the Scientific Idiom: Textual Episodes from Wollstonecraft, Fuller, Gilman, and Firestone,”Signs 4 (1): 61-80.

Oreskes, Naomi. 1996. “Objectivity or Heroism? On the Invisibility of Women in Science,” Osiris vol. 11 Science in the Field, pp. 87-113.


(20)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70690243)
课 程 名: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主讲教师:杨舰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学术领域,本课程在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以西学东渐、民国科学与教育体制、当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等内容为重点,分专题介绍相关的研究及其方法,使选课者了解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进展,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为从事研究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或从事科技政策、科学传播和科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面向: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课、讨论

授课语种:中文

学    时:48

学    分:3

讲课学时:16

课堂讨论学时:32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春

教材:拟自编讲义。每一次课前提供学习资料,包括一手原始文献和二手研究文献。

参考书:

【美】艾尔曼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董光璧 20世纪中国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适用院系或专业:科学史系、历史系

中文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涵盖自明末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以来400余年来科学技术在中国科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但以近百年为主。本课程通过西学东渐、现代科研体制和大学制度、科技与国家发展、水利工程与铁路工程、科学与政治、科学家研究等专题,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 本课程计划48学时,每讲三学时。

Course Descripti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in China covers the periods from the late imperial China to contemporary China. The topics of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in Ming and Qing, the introduction the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university, and the stat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politics, scientists research and etc..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This course is planned for 48 hours。

预备知识:无需特别的预备知识,如已修过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最好。


(21)中算经典导读(新开课)
课 程 名:中算经典导读(Guide Reading to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al Texts)

主讲教师:刘钝

总 学 分:2

总学时:32

课程类别:研究生专业课

课程面向:研究生

考核方式:考核

教学方式:指导阅读、演草、讨论

课程教师:刘钝

课程内容简介:通过研读原始文本,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数学著作的写作形式、结构与相关术语,认识中算的算法化和模型化特征,以及处理几何问题的特殊方式,并对开方、高次方程、盈不足术、勾股术、重差术、招差术、“方程”术、大衍求一术等经典术文及例题进行释读和演草。

Course Description:  Based on reading original texts, this course guides students to preliminarily 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umber” in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 form, construction, and relevant terminology in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al classics, to acquaint its modeling and algorithmic characters, as well as its specific way of dealing with geometric problems. To learn by punctuating, reading, calculating, especially for some selected texts with important methods.

预备知识:对中国数学史与古汉语的一般了解

参考书:

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上下册)(中华书局,1963)

李俨著《中算史论丛》(全五册)(科学,1954-5)

沈康身著《中算导论》(上海教育,1986)

刘钝著《大哉言数》(辽宁教育,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