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已关闭评论2,552

2023年10月14日,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的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在蒙民伟人文楼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为“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沈宇斌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蒋澈助理教授、博士生严弼宸、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孟强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高柯立副教授、晋世翔副教授、胡甦讲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孙萌萌特别研究助理和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徐淳研究员等16位嘉宾出席并参与研讨。共有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同行参加本次工作坊。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介绍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半场举行。上午场首先由沈宇斌与孙萌萌介绍本次工作坊的组织初衷与具体活动流程。随后晋世翔、孟强和蒋澈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历史知识论”的概念与编史学进行了解读。嘉宾与参会同行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下午场先后由孙萌萌、胡甦、严弼宸、徐淳和高柯立进行报告,介绍如何将历史知识论、知识与实践引入到各自具体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之中,与会学者随即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

沈宇斌在工作坊引言中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在“历史知识论”编史学纲领下推动科学史向知识史的转向及其引发的诸多议题,呼吁国内同行关注国际科学史学界的这一最新动态。

孙萌萌从知识史、知识论问题、知识分类问题、知识的历史性和实践维度四个方面讨论了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历史知识论”的研究特色,并介绍了筹备中的国科大-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伙伴小组“明清时期宇宙论知识的日常实践”的基本情况。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晋世翔

晋世翔的报告《“沉淀”与“书写”:从“科学思想史”到“历史知识论》,从编史学的角度,梳理了马普科学史所的历史知识论与科学思想史、现象学在学术谱系上的承袭关系。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孟强

孟强做了以《莱茵伯格的“历史知识论”》为主题的报告,从哲学的角度厘清了莱茵伯格的“历史知识论”的概念、缘起和学术特色,认为知识实践史或许能够真正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融合起来。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蒋澈

蒋澈以《达斯顿历史知识论论著读札》为题,从“历史知识论”的三种当代版本、达斯顿的历史知识论纲领、达斯顿在《客观性》一书之后所开辟的新研究主题三个方面评述了达斯顿的历史知识论工作,并在最后简短评论了在达斯顿的思路中博物学史研究如何与历史知识论结合的问题。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特别研究助理孙萌萌

下午首先孙萌萌报告了她的近期工作《明清方志中的“气候”知识书写与实践》。她利用马普科学史所数字人文工具LoGaRT分析了地方志”气候“章节的时空分布和书写结构,以此考察地方精英如何利用传统月令宇宙论框架书写关于地方环境差异性的知识。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师胡甦

胡甦的报告《集体著述与时间:晚清汇编文本》指出集体写作对知识史分析提出了挑战。本草和地方志这类以编纂形式进行的集体写作构成了晚清文本的很大一部分。汇编者缺乏对话语的掌控,大量引用的文本使得“作者”身份被问题化,并且汇编常以分工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我思”的主体在汇编中消散,个体向他者外溢,个体向形色各异的文本外溢。在主体外溢的情况下,汇编带来了另一种时间性。时间不再被安全地封闭在一个包罗万象的视野之中。鉴于此,她的报告重新阅读这些汇编文本,讨论“集体写作是如何思考的?”,将看到的是一个异托邦来表述“何谓思考”。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读博士严弼宸

严弼宸以《阿格里科拉矿物学的知识生产——攫取、转译与话语》为题,通过一个欧洲现代早期矿物知识史研究案例,展示了体现为“主体”和“我思”的作者与话语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16世纪早期的阿格里科拉,通过“攫取-转译”式的知识生产,将分散于古代文本和工匠经验中的多样性矿物知识,纳入自己的自然哲学框架,从而塑造了一门基于特定表象规则的新矿物学。这种以特定表象把握矿物的主导性话语意味着主体性的显现,它是阿格里科拉矿物学的鲜明特征,也是使他区别于福柯在《词与物》中所描述的“文艺复兴知识型”的根本所在。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徐淳

徐淳在线上做了以《水利:十一世纪的政治认识论》为题目的报告。他以水利为切入点,主张十一世纪围绕着新法的政争中,新旧两党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对于政治的边界有着迥异的认知,而这一认知上的差异则源自两个官僚集团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和知识上的差异。在关于水利的辩论中可见,什么是知识,谁的知识是知识,如何知晓,这些知识论的考量从来都是政治的核心议题。不仅仅知识有内在的政治维度,政治也有内在的知识论维度。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高柯立

高柯立从冶金史的角度,做了题目为《从鍮石到黄铜——中国古代技术与认知的互动》的报告,从鍮石西来及其应用、佛教文献中的“鍮石”及其注释、唐宋道教炼丹术文献中的“鍮石”、宋代官府对鍮石冶炼技术的掌控、宋代对于“鍮石”及其冶炼技术的认知以及明代“黄铜” 冶炼和锌冶炼技术的出现六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中国古代对于铜锌合金的认识过程和冶炼技术。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会议讨论现场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科学史与历史知识论”成功举行

与会人员合影

首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专题工作坊最后在热烈的总结讨论中顺利落下帷幕。

 

撰稿:赵钰涵

摄影:何晓奥、孙德利

审核:沈宇斌、蒋澈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0月17日 14:38: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