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讲座纪要:臧龙凯 “‘原人’与‘猿人’——在中国理解和想象人类早期进化1900-1949”

2023年6月6日讲座纪要:臧龙凯 “‘原人’与‘猿人’——在中国理解和想象人类早期进化1900-1949”已关闭评论1,761

2023年6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行了讲座,主题为“‘原人’与‘猿人’——在中国理解和想象人类早期进化1900-1949”。此次讲座的报告人是科学史系硕士生臧龙凯,评论人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历史系教授舒喜乐(Sigrid Schmalzer),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著作有《The People’s Peking Man——Popular Science and Human 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人民的北京人:二十世纪中国的大众科学与人之本质),《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Scientific Farming in Socialist China》(红色革命,绿色革命: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种田)。

2023年6月6日讲座纪要:臧龙凯 “‘原人’与‘猿人’——在中国理解和想象人类早期进化1900-1949”

该报告基于臧龙凯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同时融入了新的史料和研究文献,试图追问民国时期人们对早期人类进化的理解和想象。关于想象在理解和传播进化论中的作用,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但进化论在西方之外的在地化想象之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首先,人类早期进化知识的理解有一个流行的误区,即人猿同祖被误以为人起源于猿猴,导致很多学者不停澄清这一点,报告考察认为,这一误区与当时流行但并不清晰阐释的海克尔学说有关。第二,早期人类形象的想象可以通过名称和插图中得到反映:一方面,古人类名称的变迁体现了公众有关史前人类知识的从无到有的转变:“原人”是北京猿人发现以前对人类之初民的主流称呼,它根植于中国传统认知;“猿人” 介于“人”与“兽”之间,兴起于古人类化石知识的传播,尤其是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让该词更加流行,它对“兽性”的强调照应了人猿同祖之说。另一方面,从化石遗骸虚构出的远古人类图象也经历了科学化的过程,大众媒体记载的丰富多元的古人类图像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逐渐趋同于精确的科学还原图。这些形象反映了了民国时期人们在理解和想象人类进化时,因其模糊人兽之别、道德支点动摇、将中国人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中所产生的焦虑。最后,报告陈述这些焦虑通过几种方式被纾解,包括宗教的调和、克鲁泡特金互助学说的流行、猿人形象的人格化展示以及中国哲学的重新演绎等。

2023年6月6日讲座纪要:臧龙凯 “‘原人’与‘猿人’——在中国理解和想象人类早期进化1900-1949”

报告后,舒喜乐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评价。舒喜乐教授从臧龙凯同学的毕业论文说起,该论文从民国的观念入手理解人们关于北京猿人的讨论,补充了她所著的《人民的北京人》的相关研究,并且从猿人和原人这两个同音词上找到了结合中国人起源叙事和人类起源叙事的交叉点,她很高兴能看到她的叙事得到理解和再拓展。接着她评论了今天的报告,进一步分析了想象(imagination)在进化叙事的重要作用,指出该报告不仅从想象入手,还融入了争论(debate)的视角。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6月9日 14:46: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