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名:媒介史与媒介哲学(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edia)
总 学 分:2;总学时:32;周学时:32/0/32
课程类别:本科公共基础课
课程特色:文化素质课 通识选修课
课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课程教师:胡翌霖
课程内容简介:“媒介”狭义上指交流传播的中介物,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广义上指人类任何活动的中介物,包括各种技术器物、方法手段等。 媒介史与媒介哲学一方面可以看做历史学和哲学中的一个子门类,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对历史学和哲学的传统基础展开反思。传统的历史观,更多地关注“内容”而非“载体”,关注“英雄”而非“环境”。传统哲学注意“对象”而非“中介”。 本课程引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技术哲学,在媒介史的线索下讨论一种媒介哲学的可能性。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North American Media Ecology school represented by McLuhan and the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Heidegger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a 'media philosophy'.
先修要求:无
适用院系专业:不限
教学目标: 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独立思考。
预期学习成效: 1.学生对文字、印刷术、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史中的重要发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有所了解 2.学生对麦克卢汉、英尼斯、翁、波斯曼等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一定了解。 3.学生对现象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工具存在论有初步理解。
参考书:
胡翌霖:《媒介史强纲领: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解读》,商务印书馆2019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戴维·克劳利 等:《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第六版)》
林文刚 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