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30讲预告:刘煜,“执简驭繁,匠心天工:论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与生产”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30讲预告:刘煜,“执简驭繁,匠心天工:论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与生产”已关闭评论2,887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30讲

时间:2019年11月15日(周五)下午15:00–17:00

地点:科学史系系厅(人文楼B206)
[请注意:我系系厅已经搬迁至新址,所在新楼位于凯风人文社科图书馆南侧、第三教室楼北侧。如讲座当日该楼正门未开放,可从该楼北侧门进入,乘电梯或经楼梯至地下2层。]

主讲人:刘煜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讲题:执简驭繁,匠心天工——论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与生产

内容简介:

中国曾经历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其间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其他古代文明都无可比拟的。它既是技术的又是艺术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记录着技术发展的历程,也书写着政治、宗教和礼仪的变化,是一个社会的表征物。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它表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开放、交流、融合、变革与创新。青铜器生产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艺过程和社会活动,对其铸造技术、生产流程及组织管理进行复原,可以反映社会技术、经济、人力、组织结构甚至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在晚商时期(13thB.C.-11th B.C.),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已到达高峰,复杂化的铸型设计和分铸铸接、焊接等连接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繁复瑰丽。晚商时期冶铸业规模的扩大、铜器产量的大幅提高,是建立在工艺流程的规范化、工艺控制的严格性基础上的。复杂的生产工序显示出殷墟青铜器的铸造不像陶器、骨器、玉器那样是单一行业独立完成的,而是两大技术体系--制陶和金属冶铸的有机结合,双方互相适应、不断调整的结果。晚商时期继承了从二里头文化时期(19thB.C.-15thB.C.)至二里冈文化时期(16thB.C.-13thB.C.)一脉相承的陶范铸造技术而有大的进展,这种继承关系不是完全线性的,而与商代中晚期的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有关。

演讲人简介: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30讲预告:刘煜,“执简驭繁,匠心天工:论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与生产”

刘煜,女,汉族,陕西清涧人,研究员。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9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其间,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从事金属技术史的研究,学术专长是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主要代表作有:《殷墟出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11月7日 11:00: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