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韡·当我们谈论科学时

王程韡·当我们谈论科学时已关闭评论3,887

《当我们谈论科学时》(2022)课程计划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Science,
星期三第3大节,法图B114

一、课程内容简介

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不说我便知道答案,如果我将要回答提问者的话,便代表着对于“科学是什么”我一无所知。阿西莫夫说,“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无机物是不会有的,而有些活的有机体也因为缺乏好奇心而显得全无生气。”但科学只是“好奇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把资助科学家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又是怎么一回事?是的,在科学已然成为一种普适性话语的时候,我们总是被上述问题所困扰。那么,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我们究竟是在谈论什么?

本课程将以科学的若干性质为主题,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导读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帮助同学们形成理解科学,也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文理通融型人才服务的,旨在通过八个专题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探讨,为人文社科大类的本科生提供必要的理解科学,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关系的思想工具。

三、预期学习成效

  1. 了解科学和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2. 举一反三,用学习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相关的社会议题。

四、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设3学分,共48学时,全周上课。根据学校要求,给出等级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60%(学生需在8次讨论课中,选取至少6次撰写读书报告并参加课程讨论作为平时成绩,各占10%;讨论课——以论证(argument)为核心——胜队记满分10分,非胜队适当扣分,不提交作业不计分[1];若提交作业超过6次,则取成绩最高的6次),期末考试占40%(开卷,限时48小时)。

五、日程安排

课程共分为8个专题,每两次课完成1个专题,其中经典文献阅读(理论,以教师深入浅出地讲授为主)和现实问题讨论(实践)各1次课。其中,实践环节的3学时,首先由选课同学和助教一起,共同完成背景陈述部分的内容,再结合课程计划中所列举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1.     间断,还是连续(2月23日,3月2日)

在媒体报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一定要善于把握方向和时机,善于弯道超车”(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6月13日 第7版)。(追赶国家的)科学研究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_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2]
  • [美]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 _第十二章~第十四章 【第十二章】

(2)实践: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每当谈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总是会说:“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5日 第2版)

讨论问题:中国的科研团队为何能够取得发现青蒿素的优先权?发现青蒿素能否证明“前三十年”科研组织模式 / 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成功?

  • 《功勋:屠呦呦的礼物》
  • 黎润红(访问整理):“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引言-第四章】以及:饶毅, 黎润红, 张大庆:辛酸与荣耀——诺奖圆梦之路 【第五章】

2.     工具,还是关键(3月9日,3月16日)

拉瓦锡夫人……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记忆力。她很快掌握了英语,这是拉瓦锡欠缺的语言。学成后,她就把一些重要的英文化学著作翻译给拉瓦锡。在大卫的指导下,她也掌握了工艺绘图技术。她十分注重仪器的正确摆放,平时会将试验场景忠实地描绘出来。拉瓦锡先生论文和著作中的实验插图,都是她完成的。大致在1778年拉瓦锡才真正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有了几位男助手,在此之前至少玛丽独自担任了多年的实验助手和秘书的角色。(参见:《科学》2017年第5期)科学实验是否具有独立的生命(相应的,是否应该分享科学发现的荣誉),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法]拉图尔: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 _第二、四章 【第二章】
  • 李尚仁: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 _第四、五章 【第四章】

(2)实践

杨振宁、李政道为中国人第一次摘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桂冠,有力地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用实验证实杨、李假说的吴健雄未能同时获奖,令国人颇觉遗憾。但实际上,三组科学家的实验殊途同归,同时完成,并于同一天将实验报告寄达《物理评论》……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并非由于诺贝尔奖评委会“偏重理论方面”和搞“性别歧视”,而是由于其实验的原创性价值不高。(参见:《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9期)

讨论问题:相应地,穆利斯(Kary B. Mullis)是否应该独享诺贝尔奖,拉克斯(Lacks)家族是否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科学发现的荣誉/利益?

  • HBO故事片:永生的海拉.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2017)
  • [法]保罗拉比诺:PCR传奇:一个生物技术的故事 【第三、四章 & 结语】

3.     事实,还是建构(3月23日,3月30日)

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描述竟是“剧毒”……清华化工系学生近10人昼夜自发捍卫PX低毒属性这一科学常识,PX词条6天内被反复修改36次。4月4日,百度百科上“PX”词条最终被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准确描述上……对此,同样参与了“词条保卫战”的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张睿表示:“关于胜利,我觉得就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结果吧……”(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4月14日 第20版)科学是否总是站在事实的一边,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美]史蒂文夏平, 西蒙·谢弗: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 _第一~三、七~八章 【第一、二章】
  • Karin Garrety: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為例(科技渴望社会 第八章)

(2)实践:

联合国大会正在美国纽约举行,16岁的瑞典青少年气候活动家格丽塔·桑伯格出席联大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并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讲……她指责说:“你们用空洞的话偷走了我的梦想和童年。人类在受苦,在面临死亡。整个生态系统也在崩溃。我们正处于一场大规模灭绝的开端,你所能谈论的只有金钱和经济长盛不衰的神话。”(参见:中国日报网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1909/24/WS5d897f39a31099ab995e1dda.html

讨论问题:除了像桑伯格一样的罢课、划船(而非乘坐私人飞机[3])出行,“我们”还可以以怎样的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2006)
  • [美] Naomi Oreskes:贩卖怀疑的商人(可参照同名纪录片)【第三章~第六章】

4.     见证,还是魔法(4月6日,4月13日)

为什么有人痴迷于“长期饮尿既可治病又可养生”的说法、笃信其有“神奇功效”?如果说这种“尿疗”听起来猎奇极端,旁人更多以此谈笑,那么前些年的“吃绿豆治百病”以至网上热传的各种“偏方”“秘技”,也曾引得很多人争相效法。这些屡见不鲜的现象,固然有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因素,但明明有很多科学、健康、简单、自然的方法,为何人们却偏爱“神效”、笃信“宁信其有”?这也许在敲打我们,对于如何看待科学、相信科学……(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6月27日 第4版)。当迷信越来越科学化的时候,我们还要怎么相信科学(家),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给我一个实验室,我将举起全世界 Bruno Latour(科技渴望社会 第七章)
  •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 [日]古川安_第五、六章 【第五章】

(2)实践

通过手机上传一张正面照片,给出一些个人信息,短短数秒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号称“准确率达95%”“能看透你的一生”……最近一段时间,“AI算命”风靡网络,引发关注…… 与传统形式的迷信相比,披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外衣的网络迷信,因其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技术的加持,往往更具有欺骗性、迷惑性,潜在危害不容小视。(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0日 第5版》)

讨论问题:为什么有了科学,人们还是会选择迷信?有了科学,就一定要破除甚至摒弃迷信吗?

  • 纪录片:伪科学骗术的真相内幕 (1985)
  • [美] 许烺光:驱逐捣蛋者: 魔法、科学与文化 【第二章~第七章】

5.     外行,还是内省(4月20日,4月27日)

在坎布里亚羊的案例中,牧场主们相信坎布里亚地区的辐射污染来自塞拉菲尔德,而与切尔诺贝利事件无关。但是他们对是否表达其怀疑也感到模棱两可。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他们相信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他们却不能轻易说出这个真相,因为他们的社区、朋友、家人中都可能有人在塞拉菲尔德工厂工作。反倒是政府和核工厂早就知道事实的真相,但是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个非常便利的,能够解释环境污染的托辞;切尔诺贝利充当了这次污染的替罪羊。(参见: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92年第3期)外行知识(lay knowledge)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予以重视,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自然的设计:欧美的科学与民主 [美] 希拉贾萨诺夫_第九~十一章 【第十章】
  • 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社會運動 Steven Epstein (科技渴望性别 第八章)

(2)实践:

科普搞了许多年,但遇上对转基因的误解,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大家宁可相信各种荒谬的所谓“真相”,也不愿相信真正的科学。比如一篇题为《鼠患已无,福也?祸也?——东北农村行所见所思所惧》的文章在微信群、网络贴吧、自媒体流传。网文称,黑龙江省宁安市农村大面积种植转基因玉米“禾育187”,当地的猪、老鼠等动物食用后出现绝育,“农村已经看不到老鼠了”,引发网民讨论。(参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第17版、2018年10月13日 第4版)

讨论问题:公众对转基因的恐慌是如何产生的?面对转基因等科学争议问题,公众是否具有“愚昧权”?

  • 纪录片:面对转基因我们该作何选择 GMO OMG (2013)
  • 胡艳华:悄无声息的“革命”? : 转基因作物与一个华中乡村的社会变迁 _第三章-第六章

6.     职业,还是使命(5月4日[4],5月11日)

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赌博……一位有志献身于学术之业的年轻人,往往从当‘编外讲师’开始他的生涯。”(参见:《伦理之业 : 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在没有人“相当科学家”的今天,该如何“以学术为业”,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美]罗伯特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_第一章~第六章(可结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_第一部分阅读)【第二章 & 第四章】
  • [美] 特拉维克: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 _第三~五章 【第四章】

(2)实践:

曾在斯坦福大学工作过多年的博士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网站发文称,以曹雪涛为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涉嫌不当图像复制。11月18日凌晨,曹雪涛及涉及的多位论文作者在PubPeer上回应质疑,表示复查工作已经开展,对论文得出的结论仍然“充满信心”。(参见:财新网 http://www.caixin.com/2019-11-19/101484462.html

讨论问题:如果你是曹雪涛团队的学生/中国工程院的相关负责人,对于上述事件将如何评论,如何回应?学术造假如何才能得以避免?

  • NHK纪录片:东京大学学术造假事件(2018)
  • 郭传杰,李士主编:维护科学尊严_第二编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第二编-I 科研工作中的弄虚作假】

7.     无用,还是有用(5月18日,5月25日)

科学研究,特别是“为科学而科学”的基础研究经常被誉为“蓝色天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却指出:在支持科学研究的问题上,经常“会引来不少争议。公众会问,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政府官员会说,这种太花钱的项目是不是让外国人去干,我们把钱花在能产生GDP的项目上?”(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 第14版)科学究竟是否应该“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英] J. D.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_第五章~第八章 【第七章 & 第八章】
  • Thomas P. Hughes:美国的电气化过程(科技渴望社会 第一章)【爱迪生部分】

(2)实践: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第20版)

讨论问题:以发现引力波、量子通讯为代表的“大科学”究竟有什么用?(国家/企业)是否需要以“有用”的标准来衡量科学?

  • BBC纪录片:余震-寻找引力波 Aftershock: The Hunt for Gravitational Waves (2015)
  • [美] 戴维凯泽:嬉皮士救了物理学 【第四章~第八章】

8.     问题,还是主义(6月1日,6月8日)

倡导和培育科学精神,不是主张科学崇拜,也不是鼓吹和相信科学万能论,宣扬唯科学主义。否则,就是对科学精神的违背。因为倡导和培育科学精神,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了人们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而不是让人们沦为科学技术的奴仆。(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4月7日 第5版)如何在倡导和培育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又不堕入科学主义,是这一单元将要讨论的问题。

(1)理论

  •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_第一、六、七章 【第六章】
  • 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_第四、五章;以及 顾昕:唯科学主义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顾昕文章】

陈景润……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南仁东……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勇于担当堪称楷模,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9月16日 第10版)

讨论问题:我们应该崇拜谁,陈景润还是南仁东?国家是否有必要(以一定的代价)树立明星科学家/科学大国的形象?

  • 纪录片:天降 Falling from the Sky (2009)
  • 刘培杰:从哥德巴赫到陈景润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参考书

  • Sismondo, Sergio.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Hoboken: Wiley, 2011.(中译本:科学技术学导论).
  • Jasanoff, Sheila. The Ethics of Invention. W.W. Norton & Company, 2016.(中译本:发明的伦理: 技术与人类未来)
  • Weston, Anthony. A Rulebook for Arguments.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orporated, 2018. (中译本:论证是一门学问[第五版])

——————————

[1] 论证是探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有理有据地告诉听众或者读者,为什么要相信你。好的论证,总要为听众或者读者回答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 什么是你的观点(claim)?
  • 什么理由(reasons)能支持你的观点?
  • 什么证据(evidence)能支持你的理由?
  • 你承认(acknowledge)这些不同的替代方案/复杂的情形/或反驳吗?你如何做出回应(respond)呢?
  • 什么原理/论据(principle/warrant)能证明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呢?

胜队规则将在课堂上另行说明,并参见参考书[3]。

[2] 课程计划中所有用【】析出的部分为核心阅读部分,要求所有选课同学阅读;其他部分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全面了解,不做强制要求。

[3] 如比尔·盖茨,这位全球最高调的环保倡言者之一,他2017年共飞行了59次,飞行距离总长34.35万公里,比环绕地球八圈还要多,而产生的温室气体高达1600吨,相当于105个美国人年平均碳排放量的总和。

[4] “五一”假期调课,请以学校通知为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9月3日 11:12: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