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5讲预告:胡明辉,“清代考证学是否有科学精神?以戴震的《考工记图》为中心”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5讲预告:胡明辉,“清代考证学是否有科学精神?以戴震的《考工记图》为中心”已关闭评论49

时间:2025年12月9日 9:30—11:30

地点:清华大学人文楼B206

主题:清代考证学是否有科学精神?以戴震的《考工记图》为中心

主讲人:胡明辉(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5讲预告:胡明辉,“清代考证学是否有科学精神?以戴震的《考工记图》为中心”

讲座摘要

本讲节选自作者正在撰写的专著《静谐中的不和:戴震追寻的世界秩序》(A Quiet Dissonance: Dai Zhen's Quest for Cosmopolis),旨在重新阐释戴震(1721—1777)所撰《考工记图》的思想与哲学意义,探讨清代考证学是否蕴含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戴震的《考工记图》并非单纯的工艺复原,而是一部兼具宇宙论与政治哲学意涵的“古代制度蓝图”。他以度量、图示与注释等方式,将工艺转化为理解天地人秩序的理性模型,体现出“礼制—技术—德性”三者互通的思想抱负。

本讲以史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的Cosmopolis: The Hidden Agenda of Modernity为理论参照,比较笛卡尔式理性与戴震式理性之间的差异。图尔敏指出,十七世纪欧洲在追求“确定性”的过程中,以抽象的、普遍化的理性取代了修辞性与伦理性理性;而戴震的理性则根植于礼制、经验与历史,是一种具身化(embodied)与伦理化(ethical)的知识形式。通过细读《考工记图》的文本与图像,演讲将展示戴震如何以几何学、声学与度量学重建古代礼器(如釜、车、钟等),并以此实现道德与宇宙秩序的可视化。戴震认为器物的比例与度数皆具宇宙与道德意义,度量失真即“礼崩乐坏”。本讲主张,《考工记图》不仅是考据学的成就,更是一种早期现代性的哲学尝试,体现出十八世纪中国在传统与理性之间的创造性张力。

主讲人简介

胡明辉,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研究领域包括明清政治史、东亚文化思想史、东亚科技史、世界文化交流史、比较史学、数字人文以及人工智能在人文研究中的应用。已出版专著China's Transition to Modernity: The New Classical Vision of Dai Zhe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中文版《中国现代性的起点:戴震的新古典世界》,2025年)、Cosmopolitanism in China, 1600—1950(Cambria Press, 2016;与约翰·埃尔弗斯科格合著),即将出版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A History of Geopolitic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680—1850(《等待蛮夷:中国近代早期地缘政治史》)。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24日 13:51: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