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纪要: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

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纪要: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已关闭评论32

11月12日科学史系在人文楼B206召开科学史系第213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孙承晟教授和24级硕士生刘晓彤同学。

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纪要: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

孙承晟老师的报告题为“17世纪的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的中国收藏”。报告从中西交流史的角度,以基歇尔博物馆有关中国的收藏作为一个窗口,呈现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国技术与文明的认知。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是17世纪罗马学院的耶稣会士,一生著述近40种,涵盖考古学、语言学、宗教、数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磁学、音乐、技术等,被誉为“最后一个无所不知的人”。他1651年依托于罗马学院创建的博物馆是17世纪欧洲最著名的珍奇柜之一。在遍布全球的耶稣会士的协助下,基歇尔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以及各种自制的科学仪器。关于中国的收藏主要包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御制天主堂碑记拓片,以及大量的中国技术物品、物产标本、典籍等,多为当时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卫匡国、卜弥格、白乃心等人带回或寄回。基歇尔依据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来华耶稣会士收集的材料撰写的《中国图说》(1667年)一书,则成为17世纪欧洲了解中国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影响深远。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及其《中国图说》,反映了大航海时代之后,由于来华耶稣会士的努力,西方对中国的形象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也成为17世纪欧洲“中国热”的一个缩影。报告从物质文化的视角,着重介绍了基歇尔博物馆中的景教碑拓片、中国杆秤、燕窝、牛黄等藏品,阐述以基歇尔为代表的欧洲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与想象,成为近代欧洲“中国热”的重要一环。

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纪要: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在华传教士的博物学考察、基歇尔博物馆藏品的后来去向、罗马学院的现状、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与19世纪以降西方博物馆的中国收藏的关系、明清之际在华传教士对待清军入关的态度,以及他们眼中的中国与东亚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纪要: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

刘晓彤同学报告的题目是“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2025年8月,OpenAI正式推出GPT-5。该模型更新引起了众多争议。大量用户对待GPT的态度和诉求已经超出了对待一般消费产品的范畴,其中包括对一致性与同一性的控诉。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这个争议呢?

首先,一种可能的解释是GPT-5被视为了社会主体。这就是Nass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CASA范式的内容。CASA即“computers are social actors”的简称。该范式认为,人类自动而无意识地对计算机产生本能的社会回应,因而人机互动本质是社会互动的社会心理学问题,计算机是社会能动者。在此基础上,用户向GPT5诉求类似于人的同一性。不过,笔者认为,此时并不需要给出本体论的范畴的回答,不如将范式修改为“be regarded as social actors”即可。既然用户将其看作人类朋友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种情况就应该得到尊重和考虑,无论GPT本身是否是社会主体。

第二种可能的解释则是将GPT纳入传统的技术人工物范畴进行讨论。那么可以回溯到特修斯之船的经典同一性问题。人工物与自然类的区分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后者具有内在、自然的运作的力。后续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分。自然物不指向某一功能,并且独立于人类目的。人工物则可以再分为社会人工物和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被认为是具有功能的、人类意图和设计的结果,加之其作为有形的物理结构,形成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性质。总而言之,可以将技术人工物定义为:根据人类意图及目的,设计并决定其功能,且具有相应功能实现的物理结构的事物。

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纪要: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

对于技术人工物的同一性问题,可以给出以下回答:首先,克里普克要求的跨可能世界同一必然性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同一性的真值将落入可能世界的部分,即情境之中。情境的划分依据应当是技术人工物与不同人类主体之间的连结,并形成不同的劳尔连续历史,得到不同的同一性回答。

但是,将AI简单归于技术人工物并非长久之计。一来,AI已经从功能任务式人工智能往通用型人工智能发展,不再指向明确的功能类别。二来,人类的能动设计与控制也逐渐退出舞台,在预告中的奇点过后,将是AI完全自我生成自我迭代的运作路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并且对该问题的考察也有助于提升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14日 08:56: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