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预告: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

2025年11月12日系学术例会第213期预告:孙承晟“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和刘晓彤“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已关闭评论96

11月12日(周三)9:00在人文楼B206召开科学史系第213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孙承晟教授和24级硕士生刘晓彤同学,报告内容如下:

 

报告人:孙承晟

题目:17世纪欧洲“中国热”: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

简介: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是17世纪罗马学院的耶稣会士,一生著述近40种,涵盖考古学、语言学、宗教、数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磁学、音乐、技术等,被誉为“最后一个无所不知的人”。他1651年创建的罗马学院博物馆(亦称基歇尔博物馆)是17世纪欧洲最著名的珍奇柜之一。本文基于基歇尔的《中国图说》(1667年)及其博物馆目录,梳理该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其中包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御制天主堂碑记拓片,以及中国技术物品、物产标本、典籍等,多为当时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卫匡国、卜弥格、白乃心等人返欧时带回。基歇尔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反映了大航海时代之后,由于来华耶稣会士的努力,西方对中国的形象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也成为17世纪欧洲“中国热”的一个缩影。

 

报告人:刘晓彤

题目:GPT5更新中的同一性反思:技术人工物的超越

简介:25年8月,OpenAI正式推出GPT-5。该模型更新引起了众多争议。大量用户对待GPT的态度和诉求已经超出了对待一般消费产品的范畴,其中包括对一致性与同一性的控诉,不同群体对该问题的理解不同。并且人工智能的实体范畴也是模糊的。首先考虑经典的技术人工物范畴,可以给出以下回答:首先,克里普克要求的跨可能世界同一必然性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同一性的真值将落入可能世界的部分,即情境之中。情境的划分依据应当是技术人工物与不同人类主体之间的连结,并形成不同的劳尔连续历史,得到不同的同一性回答。但是,将AI简单归于技术人工物并非长久之计,未来的AI将会超越这个古老的范畴,提出新的问题。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对该问题的考察也有助于提升对人工智能的全面理解。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10日 08:35: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