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10月31日13:30-16:05
地点:清华大学三教3302
讲座人:王洪喆
讲座题目:“时间的殖民者”:未来学、信息主义与新时期技术感觉结构的生成
主持人:刘年凯
讲座摘要:
《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的出版以及作者托夫勒的访华,对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知识界和管理层产生的冲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思想史、社会史和科技史命题,已被学界注意和部分考察。但本研究通过媒介史盘查发现,托夫勒制作的录像片和相关的宣讲活动,相比于书籍,是信息主义传入中国基层社会更重要的媒介。并且,中国改革开放中对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的路径选择也并不是全盘接受西方观念,而是在吸收西方的经验和观念基础上,同时根据自身的传统形成甄别和辩论的过程——不同团体之间的理论论争、协商和互动中形成道路论争,才最终推动了其后的诸多进程,成为今日可以借重的历史遗产。对这一历史的回访,可以帮助我们对何为技术政治做出历史化和语境化的理解。
讲座人介绍:
王洪喆,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王洪喆先后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他的研究兴趣涉及媒介史、控制论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兼任中宣部教育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双千计划”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青年学会研究员,韩国首尔大学高级访问教授(2024)。王洪喆近年的研究集中在理解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路线的历史构造、知识类型与社会后果,特别是理解信息技术与中国二十世纪道路的关系,做出了奠基性的探索工作。他的研究见于Internet Histories,《开放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读书》、《电影艺术》、《文化纵横》、《妇女研究论丛》、《全球传媒学刊》等刊物。他的研究曾获第十届(2021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第三届和第六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年度最佳论文奖(2019-2020),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