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科学史系秋季学期首次学术例会在系厅顺利召开。会议由副系主任沈宇斌老师主持,全系师生参与。会议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生见面会,2025年科学史系共招收4名博士生与11名硕士生;第二部分为科学史系第207期学术例会,主讲人为吴国盛教授。

吴国盛教授
在新生见面会环节,沈宇斌老师首先向新生们介绍了科学史系的各位教师,新生们也逐一进行了自我介绍。随后,各位师生合影留念。最后,例会负责人沈宇斌老师介绍了学术例会的制度、形式、报名方式以及学分要求等内容。

沈宇斌副教授

新生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为学术例会。吴国盛老师以“希腊科学史史料概述”为题,为在座师生介绍了希腊传世的科学文献。吴国盛首先指出关注希腊科学文献的必要性。一方面,相较于中文学界蔚为大观、历史悠久的希腊哲学史研究传统,国内对希腊科学史的关注与研究显然是薄弱的。另一方面,在近年来西方伪史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史界有必要通过整理、翻译以及研究希腊科学文献回应这一论调。因此,吴国盛呼吁师生们关注希腊的科学文献,努力填补空白。
介绍完相关背景后,吴国盛进一步解释了何谓希腊科学文献。他指出,希腊传世的科学文献是指公元前400至公元500年间用希腊文写作的科学文献。内容涵盖数学(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光学、力学)、自然哲学(从古典时期到希腊化时期一直未曾中断)、自然志(动物志、植物志、药物志、地理志)以及医学这四大领域。紧接着,吴国盛从书写材料与保存状况两大方面介绍了希腊科学文献的传播史。这些文献多以纸草(papyrus)与羊皮纸(parchment)为载体,前者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保存于吕克昂学院图书馆以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等地。后者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早年间以卷轴本(scroll)为主,之后出现册页本(codex)。就保存状况而言,希腊文献堪称命途多舛。受战乱影响,希腊科学文献从亚历山大里亚缪斯庙的图书馆辗转至君士坦丁堡。公元2至4世纪,册页本取代卷轴本;9世纪,小写本取代大写本。这两步“媒介革命”是决定希腊文献能否传世的关键,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因战乱等因素遗失的可能。吴国盛以《几何原本》为例,向与会师生展示了希腊科学文献传世的历程。
就体量而言,希腊科学文献占比并不大,例如已知的数学家只有144位。因此,吴国盛指出,除去关注新发现的文献之外,也要重视在新的编史学纲领指导下深入研究与重新审视旧有文本。他以丰富的图文材料为大家介绍了希腊科学文献中的“大部头”与篇幅较短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体量较大的著作基本都被译介至中文学界,例如《希波克拉底文集》、《柏拉图全集》与《亚里士多德全集》等。然而,公元后绝大部分著作至今仍无中译本问世。最后,吴国盛简要介绍了希腊科学史领域20世纪重要的研究者以及目前活跃于学界的国际学者。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与吴国盛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于丹妮同学从编史学角度补充了音乐这一数学分支学科对于理解希腊科学史的重要性。鲁博林老师简要介绍了欧几里得《光学》的翻译进展,并追问了报告中数学家群体具体数目的出处。廖雨晴同学补充了国际学界目前活跃的重要学者,并简要分享了翻译希腊文的相关经验。王哲然老师以《至大论》的翻译为例,从版本、语言、意义等角度指出翻译希腊科学文献以及研究希腊科学史的困难之处。屈谨斌同学从AI语料库的视角补充了翻译经典文本的意义。严弼宸老师强调了在研究古希腊科学文献时,科学史界与哲学史界应互相学习、借鉴。最后,吴国盛老师对以上问题与评论一一进行了细致回应,本次例会圆满结束。

合影
撰稿:聂润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