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科技史学界最为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每4年举行一 次。第27届国际科技史大会于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举行,科学史系师生王哲然、刘年凯、刘骁、柳紫陌、张立和、刘天然、陈若晖参加会议并作报告。
王哲然副教授与日本一桥大学的有贺畅迪教授、韩国科技史高等研究院的姜妍实教授,共同发起以“博物馆展示科学、技术与医学之历史所面临的挑战:聚焦东亚”(Challenges in Exhibit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at Museums: East Asia in Focus)为题的专题研讨组,重点探讨东亚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及其与科学史学科之间的关系。该研讨组共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8位学者发言参与讨论。王哲然的汇报题目为“超越替代品:科学博物馆中作为教育工具的科学仪器复原”(Beyond Substitution: Scientific Instrument Reconstructions as Educational Tools in Science Museums),以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中的复原项目为案例,介绍复原方法在沟通科学史研究与博物馆展示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王哲然还参加了国际科学仪器委员会(Scientific Instrument Commission)的年度工作会议,在会上汇报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下设科学仪器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运行,以及2024年在成都举行的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的情况。
刘年凯副教授参加了“科技外交视域下20世纪知识、技术与物质的流动:聚焦亚洲”(The Flow of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Diplomacy: Focusing on Asia)为题的专题研讨组,该专题由北京大学张藜教授、曼彻斯特大学Aya Homei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罗兴波教授共同发起,旨在运用科学外交的分析视角,揭示20世纪亚洲地区知识、技术与物资流动中涉及的外交图景,尤其是那些长期被遮蔽而当今科学史应当直面的重要议题。刘年凯的报告是“1953-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 (Foreign industrial exhibitions held in Beijing from 1953 to 1986),详细考察了1953—1986 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英国、丹麦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举办的工业展览会的历史。这些工业展览会多为成立于 1952 年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外国相关机构共同举办,旨在促进同各国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工业展览会展出了各国先进的工业设备、产品和科学仪器,受到人民群众和科技人员的欢迎。展览会期间举办的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也促进了技术的交流。报告认为,在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是新中国科技外交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未来值得深入研究。
刘骁助理教授组织了题目为“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and Global Knowledge: Studies on Asian Meteorology in Early 20th Century”的小型讨论会(线上进行),参与成员为刘骁,Mark Frank(越南富布赖特大学助理教授),郭庆(南开大学博士生),陈若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硕士生),讨论会的主持人为曼彻斯特大学讲师Robert Naylor。刘骁老师的报告题目是“University and 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主要通过对民国时期岭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与清华大学所建气象台的分析来阐释20世纪初中国气象教育的实践场所在生成本地化气象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陈若晖同学的报告题目是Technological Politics and Knowledge Reproduction:Marine Meteorology Practices of China and Japan in Early 20th-Century通过分析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的海洋气象学实践,揭示了科技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日本在20世纪初建立起服务于殖民扩张的气象网络,实现从民用到军用的转型;而中国在技术薄弱条件下通过蒋丙然、吕炯等科学家个体努力实现了从"点"到"网"的本土化转型,展现了非西方国家在技术转移中的能动性。
博士后柳紫陌老师在“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in Ancient and Modern Asia”分会场作了题为“Herbal Medicin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的报告。报告旨在讨论本草与方土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本草与疾病一样,在金元以后,出现了一种南北二分的现象。这最初与政权上的南北对峙相关,但到明清时期其内涵发生了转变,逐渐融入了一种更复杂的南北价值评价体系。
博士生刘天然同学参加了 E22 分会场“Science in China”专题,本会场共有4位报告人,包括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伟华、杜克大学历史系博士生Ting-yu Cai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博士生Nier Suo,并进行了题为“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choukuo (偽滿洲國⼤陸科學院), 1935–1936: An Analysis from a Colonial Perspective”的学术报告。该报告聚焦于日本在为满洲国统治时期建立的科学机构的历史背景与殖民意图,结合科技制度建构与资源开发的双重逻辑,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设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报告结束后,我与在场的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展开了深入交流。就伪满洲国科学制度的殖民特性及其表征,日本帝国的“科学治理”和科学技术在殖民体系中的角色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这些交流,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研究的国际关联性,也意识到跨国学术语境下表达逻辑与论证方法的重要性。 本次大会为我提供了与全球科技史同行直接交流的宝贵平台,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加深了我对自身研究主题的理论反思。能够以汇报人的身份参与如此高水平的国际会议,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学术经历,对我后续博士论文的深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场会议不仅展示了青年学者在科学史研究中的扎实功力,也凸显了“本土性”与“全球化”在知识体系演变中的张力与互动。
杨舰教授与博士生张立和同学在“东亚工业与技术”(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 Asia)小组会议上作了题为“The Establishment of Match Industry in Late Qing and Its Localization Attempts”的报告。该研究以火柴工业的兴起及本土化为主线,不仅展示出中国火柴工业的早期发展及洋务运动时期在政府之外建设工业的新尝试,同时也构成理解STS、理解技术转移的微观案例。该报告引发与会者广泛兴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Joris Mercelis及印度旁遮普邦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史家Mandakini Thakur等学者与报告人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