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人文楼315举行了第94期科史哲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梅雪芹教授,主题是“从着眼问题到思虑自然——环境史研究心路历程”。讲座由科学史系的沈宇斌老师主持。
沈老师首先先介绍了主讲人的学术经历和主要的研究成果。梅老师长期致力于环境史、英国史、世界近现代史学和绿色公众史学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显著推动了环境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首先,梅老师回顾了自己的环境史研究经历,她把自己的研究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起步阶段(1998—2004)。因为着眼于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和在美访学期间参与的美国环境史学会活动,梅老师感受到环境史作为史学领域新拓展的魅力。因此,梅老师确立了环境史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回国后结合自己的英国史研究基础开展环境史研究,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主编了《生态与人》译丛。第二阶段是环境史研究的扩展和升华阶段(2004年以来)。梅老师将环境史的研究范围从英国扩展到全球其他地区,并从2007年开始开设《环境史研究导论》的课程,在中国培养环境史人才并促进环境史学科的国际交流。同时,在学术研究上,梅老师思考了环境史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未来发展方向,主编了《环境史探索》丛书并主持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境史及其对史学的创新》。梅老师认为在第二阶段,主要改变的是对环境问题本身的认识——由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环境问题”转变为认识到“环境问题本身是生命兴衰问题的体现”。梅老师将自己的研究经历总结为从着眼问题到思虑自然的意义,也正是对环境问题和环境史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之后,梅老师对“环境史”的概念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环境史不等同于治理环境问题的当代史,环境史的总体纲领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史。环境史的研究单位与路径是一种多维的纲领,但是最终都需要落脚到人类与自然的关联上。现在,环境史的研究既有从人类一方切入的,也有从自然一方切入的。环境史有越来越广阔的研究范畴,有学者把全部宇宙看作环境史的研究整体。梅老师总结环境史的创新精神,即在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和自然历史结合起来,“上下求索”。
紧接着,梅老师详细阐述了“自然入史”观念之后,环境史的观念的六点变革:(1)历史主题观的变革:“择自然为题”。现在,环境史在研究题材的选择上更多的从自然视角切入,深入探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迁问题。(2)史学方法论的变革:“拜自然为师”。这里的自然更是除了人类之外的生物、非生物,因此除了个人的观察和经验,还需要环境科学家的帮助,其中最基础的是生态学提供的基本观念。在此,梅老师推荐奥德姆的两本教材《生态学基础》和《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3)历史动力观念的变革:“量自然之力”。环境史的研究表明,要高度重视历史背后的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动力或者阻力。因此,历史研究者需要理解自然本身的历史创造性,分析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作用,这也是环境史对整个历史动力观念的创新。比如在英国史,不谈泰晤士河的历史就无法表达与之相关的人类史,泰晤士河对伦敦的形成发展紧密相关,贯穿始终举足轻重。(4)历史评价的变革:“以自然为镜”。环境史学者评价历史时,构建新的历史评价标准,看自然变化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得失。梅老师构建了“生态-生产力标准”,用生态系统服务力为指标来记录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梅老师指出优秀的环境史学家还需要会讲故事,提高著作的可读性。(5)史学功能观的变革;“为自然代言”。环境史作为历史镜鉴,具有资政功能,能够提供反思自然保护政策的渠道。(6)历史作用的创新:“返自然之魅”。环境史学家有关自然和博物学家的研究著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的自然之美,反思“祛自然之魅”。
最后,梅老师总结了对环境史本体论的思考。历史的本体上,环境史是一种根史(Root History),自然非“他者”而是大历史的一部分,环境史是一个跨学科的存在。环境史使得历史在全新的意义上成为基础学科,成为新文科的中坚。因此,梅老师创造了绿色公众史学的概念,成立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旨在将环境史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和公民环境教育之中。未来,环境史应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讲座结束后,梅老师与在场的师生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问题包括:对梅老师环境史的研究动力与早期研究经历细节的提问,环境史中利用自然科学概念的方法,环境史未来利用数字史学方法的可能性,环境史和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性的差异等等。本次讲座共有以科学史系师生为主的来自全国多个学校院系的近50人到场聆听。
撰稿:何晓奥
审核:沈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