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系学术例会第202期纪要:王海星“水景,蜂船和迁徙养蜂: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1912—1937)”和刘天然“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与初期运行(1935—1936)”

2025年5月7日系学术例会第202期纪要:王海星“水景,蜂船和迁徙养蜂: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1912—1937)”和刘天然“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与初期运行(1935—1936)”已关闭评论126

2025年5月7日上午,科学史系召开第202期学术例会。报告人为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联培博士生王海星同学和科学史系20级博士生刘天然同学。

2025年5月7日系学术例会第202期纪要:王海星“水景,蜂船和迁徙养蜂: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1912—1937)”和刘天然“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与初期运行(1935—1936)”

王海星同学分享了题为“水景,蜂船和迁徙养蜂: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1912—1937)”的报告。汇报人首先介绍了“现代养蜂”的定义,活框蜂箱的发明和其伴随的一系列技术体系。1851年美国牧师Lorenzo Langstroth发明的可移动活框蜂箱和随之而来的人工巢础 、离心式蜂蜜分离器等养蜂工具,使得养蜂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得以可能。20世纪初,这些蜂具和意大利蜂被跨国代理人带入到中国,汇报人指出民国时期从事新法养蜂的主体不是农民群体,而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并不孤立于国际养蜂学界。

接着,汇报人介绍了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兴起背景,包括洋糖输入的贸易漏卮、复兴农村经济和人类健康三个因素,以及中国的养蜂现代化者们的推广工作。汇报人指出,相对于以往学术界从社会经济史角度讨论中国近现代养蜂史,她更关心引进的外来养蜂知识和技术是如何被当地应用和改造的这一科学史问题。汇报人以无锡一位养蜂家华绎之为例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为了饲养1918年从日本引进的意蜂,华绎之(1893—1956)充分考虑了江南地区的水文地理环境和蜜源植物的时空间分布,他于1918—1919年打造蜂船,按植物花期在太湖流域各县进行迁徙养蜂,并获得成功。汇报人强调除了蜂船的物质性,蜜蜂的生物物质性保障了这种流动生产的有效运行。总之,蜂船,作为一个物质实在物,围绕着它构成了人,水景,植物群落,蜜蜂的多物种合作网络。蜂船不仅是运蜂容器,更是一种“流动的日历”,将静态的农业实践转化为动态的生产。

此外,这种流动的迁徙养蜂实践不仅充分连接了不同地方的花期,增加蜂蜜产量,也带来了江浙一带养蜂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养蜂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华绎之的养蜂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蜂船的运行依赖稳定的水文条件与蜜源植物多样性,同时也受民国时期的社会关系和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的制约。民国时期的多次乡民暴力毁蜂事件说明了这个问题。

2025年5月7日系学术例会第202期纪要:王海星“水景,蜂船和迁徙养蜂: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1912—1937)”和刘天然“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与初期运行(1935—1936)”

最后,汇报人拓展介绍了新式养蜂在华南遇到的挑战。当1920s—1930s江浙和华北乃至全国兴起饲养意大利蜂时,用活框饲养意大利蜂的努力在广东却因为意蜂无法适应当地气候屡次失败。饲养意蜂的失败反过来促进人们以对本土中蜂的科学研究,开启中蜂的现代化饲养道路。汇报人指出通过考察广东对西科学养蜂实践的排斥,揭示了为什么地方经验与全国乃至全球趋势相反以及西方科学养蜂的局限性。报告人强调自然因素有时是推动现代化的力量,有时也带来了阻碍。而这种差异也带来了现代化的不同路径。

与会师生认为汇报人的研究很有意义,蒋澈老师、沈宇斌老师、王巍老师、陆伊骊老师、孙承晟老师、刘骁老师等在场师生就蜜蜂作为害虫的社会建构观念、物种引进的纬度问题、日本作为重要的转译点对于中国养蜂业的影响,和英文语境中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025年5月7日系学术例会第202期纪要:王海星“水景,蜂船和迁徙养蜂: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1912—1937)”和刘天然“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与初期运行(1935—1936)”

刘天然同学报告的题目是: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与初期运行(1935—1936)。首先,汇报阐述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筹建的背景与日本经济危机的密切关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日本加紧对外扩张,以便获取当地资源。为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中国东北,并在事变后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随后,日本大藏省核心官僚星野直树被任命为伪满财政部总务司长,负责主导满洲经济开发。经过反复协商,伪满当局最终决定采取日满融合式经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优先发展化学工业。因而,在满洲建立一所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来统制满洲科学研究事业的建议得到了广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大陆科学院自然负担起“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科学研究”的使命。然后,汇报对院长选择、组织框架以及各研究室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取得的成果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详细解读该院是如何与满洲经营、日本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的。最后,报告将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与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机构中央研究院、日本在华建立的另一综合性科学机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欧美国家在其殖民地建立的科学机构进行比较,阐述了该院的特征,即一个以满蒙地区为中心,具有毫不掩饰的殖民意图,强调实用性的东方殖民科学机构。

2025年5月7日系学术例会第202期纪要:王海星“水景,蜂船和迁徙养蜂:西方养蜂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1912—1937)”和刘天然“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与初期运行(1935—1936)”

讨论环节,老师们建议增加与日本北海道内殖民和日本在朝鲜、台湾建立的科学机构之间的比较,以此为线索探讨东北亚地区殖民科学发展的轨迹。此外,讨论环节还关注到了大陆科学院科学研究与产业相结合的等问题。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5月14日 08:55: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