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气象史料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校内外1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受邀报告并参与研讨。

(现场与会人员合影)
活动伊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刘骁助理教授作为召集人对与会嘉宾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工作坊主旨与流程。本次工作坊旨在从多元史料出发,结合不同研究视角与方法,展开对中外气象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以学术活动为平台媒介,促成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启发,互通互助。在流程形式上,工作坊延续2024年4月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办的气象史工作坊模式,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学者依次报告各自研究议题,并在每个半场结束时,分别开展一次集中问答与讨论环节。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骁作开场致辞
张改珍的报告《竺可桢先生相关气象史料研究体会》介绍了竺可桢先生相关气象史料的类型、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心得等。通过多种史料互证、发掘新史料,对中研院气象所图书馆建设时间、竺可桢相关人物团体、气象学家的学术传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气象史料的价值与重要性,并期待更多学者共同挖掘和研究这些宝贵史料。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高级工程师张改珍)
李蓓蓓围绕南京气象观测从古至今的沿革作报告《南京气象观测发展历程研究》,梳理了南京气象观测从古代天文观测机构到近代气象观测体系建立,再到现代气象事业的百年历史,强调南京在中国气象观测中的独特地位。报告还结合微观与宏观视角,对气象观测仪器的流变加以介绍,并展望南京气象观测事业对现代气象事业、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价值。同时,李蓓蓓老师还向与会专家介绍她新近出版的《南京气象史话》一书,希望未来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李蓓蓓)
王皓以《徐家汇观象台与近代中国的风潮预报制度》为题展开报告,聚焦徐家汇观象台,介绍了上海外滩信号塔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预报制度及其演进。同时,报告还探讨了这一风潮预报制度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推广与应用过程。在最后的开放性结语中,报告揭示了这一气象台站和预报制度背后的多国参与、复杂博弈、技术实用性与观念颠覆性,也从底层视角对该预报制度与中国社会的隔膜性进行深思。

(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王皓作线上报告)
刘洪君的报告《气象、天象,还是地象?16-17世纪中西学者气象知识史料异同》系统地梳理、廓清了科学革命时期中西方学者理解气象知识的不同源流、解释体系及其异同,指出当时中西方学者将气象与天文现象混淆的历史认知,以及二者在社会体系中的不同处境与地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洪君)
上半场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针对风潮预报制度的推广过程、“风潮预报”这一术语的史料描述与社会语境、气象技术的本土化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辽宁省气象局任志杰老师结合自身气象学专业背景对报告内容提出了建议。
在下半场中,刘骁作《从章淹手稿中探究我国长江流域暴雨研究》报告,基于科学家个人手稿这一珍贵史料的收集、考证、比较和解读,展开对章淹教授在暴雨研究、气象水文交叉学科创建与开拓等方面贡献的深入研究。在总结章淹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报告还进一步指出了群体协作之于新中国气象事业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骁)
孙兆彬的跨学科研究《先秦至民国时期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暴发的影响》通过档案电子化、提取关键词、建立长时段序列数据等方法,对中国历史上气候与传染病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的深刻影响,从宏观角度深化对气象学、医学、气候变化与健康预测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兆彬)
杨凯与夏浥尘的合作报告《日本气象学的先驱者:冈田武松及“冈田法则”研究》介绍了日本气象学开拓者冈田武松的早年生活、职业生涯、科研成就,尤其是他的台风研究以及“冈田法则”的提出、验证与贡献。在此基础上,报告总结了冈田武松对日本气象学人才培养体系、气象事业军事化转型的重要作用。

(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夏浥尘作线上报告)
围绕旧日本气象事业的军事化转型,杨凯与张瑞通过追踪7项法令,共同探讨了1874年至1945年间日本气象学第一次现代化转型的发展背景、立法过程、军事化趋势以及气象学与殖民利益的纠葛。该研究还讨论了气象学体系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着眼于当代气象服务发展的公共化趋势,强调技术与制度协同保障的必要性。

(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瑞作线上报告)
在共同研究报告后,杨凯结合自身对气象史、日本科技史的研究经历,介绍了日本对中国气象学的影响,如“台风”一词的源流。同时,通过介绍二战期间日本大力发展气象学用以支持军事斗争,却因资源耗尽、军事化的极端实用性导致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历史困境,反思异国经验对中国气象学发展的启示。

(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凯)
刘炳涛以《19世纪西太平洋地区的气象观测网络与服务》为题展开报告。从台风对西太平洋地区造成的严重灾害切入,对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传统雨泽观测网络与近代气象观测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二者筹建目的的差异,以及各自在面对台风威胁时的不同作用。报告还揭示,19世纪末西太平洋地区建立的气象观测网络实现了气象信息的共享,并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炳涛作线上报告)
孙萌萌的报告《从档案到口述:世界气象组织(WMO)史料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史价值》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梳理了世界气象组织所藏档案的类型、时间分布以及研究切入点,特别强调气候变化议题在该档案中的重要性。同时,报告对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技术标准、气象站点等信息亦加以简要介绍,提出了从史料角度深化对这一国际组织与全球气象学事业研究的可能路径。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特别研究助理孙萌萌作线上报告)
Erling Agoey(中文名敖友华)报告了他的研究项目《“气候不同,风土随之”:中国各地方志气候思想史的资料》。通过对地方志中“灾祥”“气候”“农占”“农时”等方面资料的分类、精读与处理,探讨气候知识的源流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各地气候学传统的迁变、气候知识与其它知识传统之间关系等研究方向作进一步思考。

(奥斯陆大学博士Erling Agoey作线上报告)
下半场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围绕着西太平洋地区传统雨泽观测体系中气候、灾害的历史记录、“气候思想史”的定义与阐释、近现代跨国气象学合作与信息共享、气象史与气候史的研究分野等议题再次展开深入讨论。此后,潘涛老师分享了竺可桢先生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强调在目前的档案馆开放情况与数据库支持下,气象史研究拥有大量可供继续挖掘的原始资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富矿。这再次呼应了本次工作坊从史料出发,探索气象史研究更多可能的宗旨。

(知名科学文化出版学者潘涛老师在讨论环节发言)
本次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气象史料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为青年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展现了气象学、历史学、史料编纂与出版等学术领域互通互鉴、积极对话的意义,也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合作前景。

(线上线下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薛晓萍
审核:刘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