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6讲纪要:王筱娜,“重新考察1730年代的巴黎天文规范与地球形状之争”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6讲纪要:王筱娜,“重新考察1730年代的巴黎天文规范与地球形状之争”已关闭评论669

2025年3月6日,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6讲在人文楼B206如期开展。本次讲座由科学史系沈宇斌教授主持,报告人为华威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职业早期研究员王筱娜博士,报告题目为“重新考察1730年代的巴黎天文规范与地球形状之争”。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6讲纪要:王筱娜,“重新考察1730年代的巴黎天文规范与地球形状之争”

如题所示,王老师从故事的背景开始,1730年代,法国科学院组织的“天涯海角”探险活动——即在秘鲁赤道和拉普兰沿经线测量一个度数的实际长度——在科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测量结果从经验上证实了地球是一个扁平球体,而非一个扁长球体。由于路易戈丹(Louis Godin)领队的秘鲁行动进展缓慢近乎夭折,法国科学院年轻的数学家路易斯莫泊图(Pierre Louis Maupertuis,1698—1759)带领的拉普兰探险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王老师注意到,然而,尽管莫泊图他们的测量结果经过精心准备并加以包装——包括使用伦敦制造的高精度天文仪器Graham zenith sector、牛顿与及其支持者的理论背书、以及拉普兰艰难环境的公众渲染力—以卡西尼家族为代表的科学院和天文台仍顽固抵抗北方的测量数据。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6讲纪要:王筱娜,“重新考察1730年代的巴黎天文规范与地球形状之争”

接着,王老师分析其中的原因,从科学院内外两方面分析卡西尼派与莫泊图派的激烈斗争。学院内的争论集中在仪器校对与翻转,而学院外的战争延伸到了文学共和国,沙龙,咖啡馆,公报等。王老师接着提出这个故事一个被忽略的欧亚思考角度,即真正决定北方数据是否被接受的因素,不是这些精心的各方部署和论战,而是自天文台成立以来,卡西尼家族所确立的天文观测集体经验主义。法国传教士在远东进行的天文地理项目就是这种集体经验主义的范例。

最后,王老师总结说如果对于莫佩图而言,拉普兰之行就像阿基米德杠杆,是年迈的卡西尼二世无法接触到的地方,那么对于卡西尼而言,关键的“杀手锏”便是远东的经验。王老师最后总结并启发这一故事的不同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框架。

主讲内容结束后,王哲然、蒋澈、刘年凯,沈宇斌,孙承晟等老师与系内研究生围绕仪器翻转细节、天文学的发展等主题提出讨论问题,王老师一一回应,为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新的思路。

 

撰稿:王筱娜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7日 08:49: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