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5讲纪要:晋世翔,“‘历史知识论’的法国风格”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5讲纪要:晋世翔,“‘历史知识论’的法国风格”已关闭评论1,426

2024年12月13日,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5讲在人文楼B206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晋世翔副教授主讲,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老师主持。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5讲纪要:晋世翔,“‘历史知识论’的法国风格”

讲座开始,晋老师首先对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做了介绍。“历史知识论”作为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不止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被作为指导方法深入使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自1932年建所以来的工作亦是该方法的重要践行。其中,尤以康吉莱姆(Georges Canguilhem,1904—1995)在《正常与病态》(Le normal et le pathologique,1966)中的具体使用,及其学生西蒙东、德勒兹和福柯在不同领域内的推进为代表。讲座最后,晋老师还以江南传统木结构体现的“松散的目的论”及其未完成行性,以及“卦气直日图”体现出的“气候”“物候”为核心的绵延时间观为案例,呈现了历史知识论理论与实践相呼应的可能。

讲座由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达沃斯辩论”引入。1927年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代表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爆发了一场关于普遍历史引导下科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争论。海德格早期对卡西尔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先验认识论、思想史研究方法展开了激烈批评。晋老师以此作为问题线索开始慢慢引入法国科学思想史研究,以及巴什拉、康吉莱姆等为代表的法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实践的科技史研究方案——历史知识论。

如何理解《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中的一段晦涩文字是进入问题的关键。柯瓦雷在其代表作伊始就指出,17世纪科学革命之于近代科学与哲学“既是其根源又是其成果”。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表述?晋老师认为这是目的论形而上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一个体现,即:目的先验地、反时间性地在起源、开端处发挥着引导作用。因此,柯瓦雷为代表的科学史研究是目的论式思想史研究的典范。这是一种将“近代科学”放入先验观念发展之中,回溯其“可理解性”起源的方法。以当下对“科学”的理解为起点,回溯其历史源头,再由开端演绎当下。该方法曾被胡塞尔形象地比喻为一种关于科学思想的“之”字型回溯研究。

上述方案更为清晰的表述来自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德全集》的整理者——卡西尔。卡西尔认为,思想史、文化史研究是康德先验认识论的历史化。然而,他与海德格尔围绕康德思想的解释存在着严重分歧。1927 年出版的《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正是达沃斯论战的记录。其中,海德格尔强调,不应该将“理性”在人类历史中的完成视为“自由”,即:不存在卡西尔所谓的“terminus a quo(起点)”和“terminus ad quem(终点)”。他自己关心的是非普遍历史意义上的起点——此在生存的绽出境域。知识是此在生存境域中的实践活动。与之相应,法国版本的历史知识论也可以视为对历史化先验认识论的某种突破。

法国科学技术史所(Institut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 des sciences et des techniques, IHPST)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雷伊(1932—1940)、巴什拉(1940—1955)和康吉莱姆(1955—1971)三位分别担任所长的时段,以及1971—2001年的从康吉莱姆退休到科学技术史所与国家科学中心(CNRS)合并的时期。其中,最早提出“历史知识论”研究方法的是第一任所长雷伊,之后的巴什拉和康吉莱姆都在推动该项研究。随后的讲座主要以康吉莱姆在《正常与病态》中的工作,及其学生的发展和充实为线索展开。

《正常与病态》是康吉莱姆194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在随后二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又被补充多篇文章,并于1966年再版。如果说传统思想史是站在人类理智或理性观念的立场上理解知识的发展与演化,那么康吉莱姆的工作则旨在转变整个考察立场和对象。他将知识概念扩大或下沉到“活的身体”层面。《正常与病态》考察的是身体和生命的知识,提出“个体常态”标识的“活的身体”用以取代“认知主体”为核心的传统认识论热衷讨论的知识对象。这从一开始就把主体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界定扩展至生存与存在之维。

结合《正常与病态》的写作背景来看,1933年纳粹上台并采用体质人类学身体测量方法对人体做了类型学区分,进而划定出优等人和劣等人。康吉莱姆旨在反对这种统计学意义上关于人类身体的量化认知。以实验生理学奠基人贝尔纳发现并设立3~4%为“正常”的血糖含量为例,康吉莱姆质疑这种统计量化标准界定“正常”与“病态”的方案。他认为,体检表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是认知分析意义上的“道德统计学”。他本人则更加重视身体本身具有的动态调节能力,即内在的、具有极性的规范性。不仅如此,《正常与病态》不只关注人体代表的生命体,同时也将非人纳入了思考对象。也就是说,康吉莱姆将“认识主体”下降为“活的身体”后更进一步地去人类中心化,进而考察“生命个体”。

与笛卡尔将物、身体定义为广延不同,生命个体并没有明确的形状。生命个体形态上的变化不仅是就特定环境与个体间的关系而言的,代际时间中的演化更是考察的重点。康吉莱姆延续柏格森的立场,指出生命的进化本身就是概括。概括不仅仅是理智、抽象认识的能力,更是在生命层面上细胞所表现出的选择和忽略。基于此,他重新定义了古老的“逻各斯”含义:生命体中存在的被铭刻、保持和传递的信息。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演化论的时间维度上,将“错误”视为生命维系、保存得以可能的机遇,从而彻底清算自然目的论。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5讲纪要:晋世翔,“‘历史知识论’的法国风格”

在详细介绍了《正常与病态》突破性贡献后,晋老师又择要介绍了西蒙东等人分别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与历史领域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历史知识论的法式研究可以归结为剪除各类目的论后,以内在性为宗旨,重建一种以生成为核心形而上学的持续努力。德勒兹、福柯关于斯宾诺莎、尼采的征用与解读,都可以在这个问题脉络中得到梳理和理解。

在问答环节,晋老师与清华科学史系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包括北京科技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老师与同学积极互动,就讲座主题展开了充分交流。整个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撰稿:赵钰涵

审核:晋世翔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2月24日 09:10: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