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上午,科学史系邀请到哈佛大学科学史系萧建业副教授,主讲哈佛大学科学史的教学。本次座谈会由科学史系沈宇斌副教授主持,沈宇斌老师介绍了萧建业老师的学术、教学、著作背景,也介绍了萧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技术、科学和工业历史,以及近期的研究内容:中国和日本在全球背景下的发展,以及能源和劳动的历史。目前萧老师正在撰写一本关于中国工业心理学历史的专著。
萧建业老师首先介绍了哈佛大学科学史系(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的建系背景,以及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专注于科学(物理学史、生物学史等)、技术与医疗史的工作。接着介绍了自己教授的博士生入门课等课程。萧老师详细讲解了课程授课的大纲,包括导论、库恩的革命、科学的社会建构、实验室、科学的方法、科学史的全球化、本土化与后殖民化科学研究、种族与科学、科学与政治:政治性科学、科学史中的物质性、具身性科学、人类世之下的科学史。
王巍老师认为萧老师的报告对师生来说都很受益。蒋澈老师就学生应如何高效阅读课程文献以及如何作报告与萧老师进行了讨论。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为学生发布一些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来选择一个问题来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阅读相关原著和文献。此外萧老师考虑到博士生的压力,开设的课程以pass or fail作为考核成绩,以此鼓励学生投入学习。刘骁老师就学生就业问题向萧老师提问和交流,萧老师指出,如何更多提供学术之外的资源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刘年凯老师就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与萧老师进行了讨论,萧老师表示,博士之路是成为专家的道路,自己应该知道哪些要精读,哪些可以略读。洪伟老师就课程文献阅读和讨论与萧老师进行了交流。此外,萧老师分享了自己复合性的阅读方式,边听书边读书,随时记录,集中阅读,过后再查要查的东西。洪伟老师就课程中的人类学文章提问萧老师:科学史系学生如何与人类学进行结合。萧老师指出,人类学与历史的结合,也需要查档案、做访谈,将问题置于一个更广的背景下。王哲然老师就科学仪器相关问题与萧老师进行交流。萧老师认为,科学仪器可以与方法论相结合,也可与文献相结合,使得科学仪器的重要性得以显现出来。汪致庸同学就学生素质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更进一步的训练向萧老师进行提问。萧老师指出,硕士生和博士生很多是从其他领域转到科学史,如果要入博士班的话,至少首先要接触到科学史基本的书籍和论文。杜明禹同学就如何培养非科学史专业但又很想学习科学史的学生与萧老师进行了交流,萧老师表明,有许多非科学史专业的学生选课,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学生们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对于这些选课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后老师向萧老师提问,技术如何在实际意义上对社会具有塑造作用,以及AI对我们时代的挑战、我们使用AI应该在何种限度之内。萧老师指出,许多老师都在采取措施使学生避免使用AI,但这不是一个是或否的问题。让AI给自己出题目,帮助自己完善一些工作,是考验自己的一个方式。就写作方面来说,萧老师还是保持乐观的,能够吸引人继续看的论文和书,少不了一些细节的打磨和考量,这是我们作为人而非机器的优势。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博士后刘瑞老师就科学史思维的训练和萧老师进行交流,并就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向萧老师提问。国家电网公司档案馆的听众就新书的筹备情况向萧老师提问。萧老师回顾了自己研究和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近期的写作计划。沈宇斌老师就科学编史学课程有关经典著作的研读问题与萧老师进行讨论。现场的同学还就哈佛大学STS研究与资源以及课程期末设计的多样形式向萧老师请教。萧老师均做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现场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萧老师所带来的精彩分享。在场的各位师生与萧老师展开深度和生动的交流,使得彼此都非常受益。至此,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撰稿:张赫原
审核:沈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