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0讲纪要:王东杰,“静坐、热气球和显微镜:《大同书》的一种视觉性”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0讲纪要:王东杰,“静坐、热气球和显微镜:《大同书》的一种视觉性”已关闭评论1,059

2024年11月14日上午,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0讲在人文楼B206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王东杰教授作为主讲人,他讲座的题目是“静坐、热气球和显微镜:《大同书》的一种视觉性”。讲座由科学史系沈宇斌老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多个院系的师生同行参加了讲座。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0讲纪要:王东杰,“静坐、热气球和显微镜:《大同书》的一种视觉性”

讲座伊始,王东杰教授阐述了他研究“视觉性”的起点,这一研究受到了北大唐宏峰老师著作《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以及历史学家康托洛维茨的启发与影响,旨在通过视觉概念来洞察思想。”“视觉性”,是指“观看的行为、过程和观看经验”,尤其是“一系列政治与文化历史的建构,那些使视觉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它又如何反过来“构造”了社会和人。通过“视觉性”把抽象的观念还原为具象的行动的东西,从关键的词汇出发,探究词汇表现出来的视线,还原作者在陈述的时候的位置和立场,即用何种目光去注视对象。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0讲纪要:王东杰,“静坐、热气球和显微镜:《大同书》的一种视觉性”

由此,王东杰教授引入了对康有为《大同书》的具体考察,从具体的词汇和语句考察康有为自上而下的俯视经验的三种来源。以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的题目为例,“入世界观众苦”,“入”和“观”都展现出一种俯视性的、从外到内的目光。第一种为静坐的神秘体验,分别在光绪四年(1878年)秋冬、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十年(1884年)“康子避兵”体验到,在康有为自述其救世心态的由来背后,体味其把自己当作佛陀来“入世界”搭救众生的心态。这一点与《大同书》末句‘故大同之后,始为仙学,后为佛学,下智为仙学,上智为佛学。仙、佛之后则为天游之学矣,吾别有书’相呼应,表明在实现救世理想后,再追求出世之道,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正如大卫 •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所说,“外太空可能是思想史真正的最终边界”。

第二种体验来自于光绪十年(1884年)康有为对显微镜新知的探索。他曾言:‘显微千里之镜,皆粗器耳。……道尊于器,然器亦足以变道……于显微镜得大道焉。’他描述了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景象:‘见巨蚁若象,菊花一瓣若蕉叶,一滴之水,生物无数中有鳞角,蠕蠕若蛟龙然,于是悟小大之无定形也’。他进一步提出,如果有缩大镜,也应该能将巨物看作微小;这种视角也适用于对时间的长久和短暂的思考。在此,康有为对世界的看法和在静坐中是相呼应的,体现了思维方式及器物在其中的作用。汉娜·阿伦特曾说,世界现代史的开初发生了三件决定“现代” 特征的大事,一是发现美洲及全球殖民,二是宗教改革,三是“望远镜的发明和一种从宇宙角度来看待地球自然的新科学的发展”。在视觉投射形式上,望远镜和显微镜有着明显差异。望远镜的视觉性是平等的;而显微镜体现了一种自大而小的、自外而内的俯视的视角。《大同书》体现了整个世界在康有为那里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掌控全局之感;而显微镜随着操作度数的增加而不断清晰,展现了一种层层环套的种属系统。

第三种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巴黎乘坐热气球的体验,如其在《巴黎登汽球歌》中所载,“超超乎我今白日上青天……或者已度东亚海,临睨禹域为潸然。或者去我恶浊世,突出诸天之外焉……忽视地球众生苦”,展现了康有为对俯视体验的兴奋感。

对康有为来说,这些形形色色的经验有着共同的联想。静坐是一种传统身心修学术,显微镜下看世界和热气球上看地球是一种身体感官的现实经验,这两种具有内在张力的视觉经验展现出《大同书》中的时空相对主义和洞悉一切的“上帝视角”。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显微镜从多方面形塑了康有为的世界观,不仅给他带来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时空尺度,也给他带来一种自上而下的观察视角。

王东杰教授指出,《大同书》所展现的特殊现代性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大同理想总是和相对主义的世界观同时出现,而这是具有伦理意义的:“俯视拿破仑、惠灵吞之二雄者,不过蚁穴联群相噬云尔。”另一方面,大同理想体现了一种规划社会的理想,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言,“社会总和将是一个范围更大、包容更广的地域等级制度,盘踞在顶部的是一个超地方的国家权威,它居高临下,审视一场。”这一系统吸纳了两种视线运作方式:对监管者而言,它是一个透明空间,“完完全全、时时刻刻”将被监管对象收入眼底,被监管者却“完完全全、时时刻刻都看不见监管人员”。

在讲座的尾声,王东杰教授总结了他的核心观点:在康有为的思想体系中,静坐这种宗教性的认知方式与显微镜这种实验性的认知方式是同构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翻译和转化。这也体现了在康有为那里两种看似对立的思维方式的综合,一种是高度依赖于静坐经验的思维方式,是把全宇宙当作一个整体的共感网络的、“以太”式的思考方式;一种是理性的、科学经验的思考方式。当我们讨论现代性从何而来,我们如果关注具体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在康有为这里就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呼应了本土本来有之的经验的现代性。

在讲座后的问答讨论环节,沈宇斌老师指出,康有为近年来作为保守的、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的历史人物,其文本是缺乏细究的,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那一批经学家在中国科学思想史的脉络上被忽视了。事实上重思晚清这一批思想家的著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去深究他们是否都受到了现代科学的影响,从而建立起了本土的现代性的观念。刘骁老师进一步追问,根据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描述,康有为把科学放在什么位置?现场还有同学提问讲座中俯视体验的同构性的产生是否是历史语境的产物?清华大学化学系何彦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在实验室中的显微镜体验。王东杰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补充和解释。

 

撰稿:余心丫

审核:沈宇斌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1月18日 08:56: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