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人文楼B206举办了清华科史哲讲座第74讲。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Alberto Bardi老师主持,由希腊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Hellenic Research Foundation,NHRF)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History of Science,IAHS)秘书长Efthymios Nikolaidis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安提凯希拉装置:120年学术史,当前的发现和问题"。
Nikolaidis教授的报告围绕关于安提凯希拉装置(The Antikythera mechanism)的三个方面:现状、现场搜寻和现存问题展开。Nikolaidis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安提凯希拉装置的历史背景。西塞罗(Cicerone, 前106—前43)的著作中曾提到,阿基米德(Archimedes, 前287—前212)和波西佐尼奥斯(Poseidonios, 约前135—前51)曾建造过青铜制的天象仪,可以通过单一的驱动力再现诸天体的运动。然而,我们至今仍然无法确定这些神秘装置的具体样貌。目前来看,安提凯希拉装置很有可能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安提凯希拉装置得名于它的发现地:安提凯希拉岛附近的海域。它与沉船的残骸一同沉睡于一片约40-60米深的海底,直到1900年4月首次被潜水员发现。沉船地所在的海域位于罗马和平时期的罗德岛-克里特岛-罗马港口的东西向商道上。推测沉船很有可能曾是一艘豪华的商船。沉船中除了古代的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雕像等常见文物之外,还发现了齿轮、木盒以及金属碎片等。尤其是一片较为完整的齿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发现在1903年5月23日被公开报道。从1903年起,人们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在二战爆发之前,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研究者包括德国的雷姆(Albert Rehm)以及希腊的泰奥凡德斯(Amiral Théofanidès)。二战以后,被战争中断的研究得以恢复,并一直持续至今。
英国历史学家普赖斯(Derek Price, 1922—1983)率先重启了对安提凯希拉装置的研究。普赖斯的工作持续了24年(1950—1974)。1974年他的论文《来自希腊的齿轮》发表于美国哲学学会学报。他在论文中指出安提凯希拉装置可能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古代天象仪,可以通过机械结构的运动指示行星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博物馆的赖特(Michael Wright)也加入了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还原该装置的方案。自2005年起,包括英国、希腊和美国等国的一些大学、博物馆和实验室等机构都在参与安提凯希拉装置的研究。
随后,Nikolaidis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目前还原的安提凯希拉装置所具有的功能,包括指示月相、日食、五大行星的位置等。在仪器的表盘上还提供指示历法的刻度,甚至设有专门指示出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应当何时举办的表盘。在讲解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老师向Nikolaidis教授展示了科学博物馆馆藏的安提凯希拉装置复原模型,这使得Nikolaidis教授感到非常惊讶和惊喜。在后续的讲解中,Nikolaidis教授直接使用了这一复原模型进行了现场演示,让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安提凯希拉装置的重要功能后,Nikolaidis教授向在场师生继续介绍了目前主要的装置复原方案,包括了2005年赖特的复原模型和2021年弗里斯的复原模型等。
Nikolaidis教授也介绍了目前安提凯希拉装置所在的沉船遗址的打捞进展。他为我们展示了潜水员的现场工作照片。由于经历过漫长的岁月,在无数次海底地震的影响下,沉船遗址几乎都已经被岩石掩埋,这使得打捞工作必须要缓慢而细致地开展。在讲座的尾声,Nikolaidis教授再次回顾了安提凯希拉装置研究领域仍然悬而未解的问题。为什么罗马统治者会订做这样一台精密的仪器?是出于哲学或者天文学的需要,或者说是用于教育目的?以及安提凯希拉装置目前仍然是一个孤证,我们会在将来再找到一台同样的装置吗?Nikolaidis教授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安提凯希拉装置全部使用青铜制成,而青铜制品在漫长的岁月中,难免会被人为地熔毁并重铸为其他物品。这也是为什么从古代存留至今的雕像绝大多数都是不能再次回收利用的大理石等材质,而青铜雕像就罕见得多。如果世界上还存在其它的青铜制作的安提凯希拉装置,可能它也会像曾经的这台装置一样,现在仍然在海底的某个“沉船博物馆”内沉睡,等待着人们的再次造访。Nikolaidis教授也为我们展示了今天的安提凯希拉港的照片。如今的安提凯希拉港早已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是一座安宁祥和的小镇。由于地处偏远,并且缺少海滩,几乎没有游客会专程造访,Nikolaidis教授建议在场的师生们如果有机会来希腊旅游,可以来探访一下这个默默见证着2000多年尘封历史的城市。
讲座结束后,吴国盛老师、刘钝老师、Alberto Bardi老师、王哲然老师和郭津嵩老师等参与了讨论。
撰稿:骆昊天
审核:沈宇斌、王哲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