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上午,科学史系召开了第174期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孙承晟教授和王哲然副教授。
孙承晟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共襄盛举:中国的化石采集与古生物学研究(1912-1950)”。地质学是民国时期发展得比较迅速的学科,作为地质学基础学科的古生物学进步尤其明显,这集中反映于1922年创刊的《中国古生物志》(Palaeontologia Sinica)。至1950年,《中国古生物志》共出版126种(编号至133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古生物学研究,进展之速在世界古生物学史上也较为罕见。报告从中国古代的化石记载和近代西方学者在中国的化石采集说起,重点介绍了丁文江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化石采集,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在中国的研究工作,以及《中国古生物志》的创立出版、作者分布、突出成果。丁文江是最早进行化石采集的中国学者,尤其对西南地区有系统的调查,《中国古生物志》的出版源于他的化石采集和对古生物学的重视。《中国古生物志》的刊行还得益于安特生及瑞典政府的鼎力支持,安特生不仅在瑞典筹集了可观的资金用于专刊的出版,同时还邀请瑞典古生物学家参与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葛利普在中国培养的年轻一代学者则成为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主力军。20世纪上半叶参与中国化石采集与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除中国、瑞典学者之外,还有法国、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多国同行,是一个国际合作的范例。丁文江的战略眼光,安特生的学术热情,葛利普的学术水准,各国学者的友好协作,共同成就了《中国古生物志》的辉煌事业,也奠定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在讨论环节,蒋澈老师、吴国盛老师、鲁博林老师、张万辉老师、王巍老师、沈宇斌老师等就中国与瑞典联合化石采集计划、中国近代地质学文献目录、丁文江在英国留学、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与世界地质学之间的关系、《中国古生物志》的出版及其影响、民国时期地质学研究中中外学者的竞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王哲然老师报告的题目是“科学博物馆主展厅初步设计方案”。正在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设主展厅、清华厅和特展厅三大展厅。主展厅展示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清华厅展示清华理工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展厅将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主题布展。报告人首先介绍了主展厅的策展理念:塑造科学的历史认知,构建科学的物质史观,激励科学的创新精神。随后,报告人讲述了主展厅各分区的设计情况。主展厅分为序厅、水运仪象台、古代机械、天象仪、古代天文、知识的变革、自然的量化、能量的利用、信息的传播九个分区。序厅中置入了一套世界科技史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中文科技史知识平台,它是⾯向参观者的展⽰、搜索平台,并与藏品数据库关联,为科博藏品提供史料⽀撑。该系统还将服务科学史系,提供科学史基础研究信息,与教学、科研形成良性互动,为潜在的数字⼈⽂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巅峰之作,兼具观测、演示、报时三大功能。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拟复原的等比例全功能水运仪象台将采用翻斗方案、枢轮采用青铜材质。浑仪的摆放将根据所在纬度作出调整,五层木阁的功能也将被完整还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国内外复原的水运仪象台均采用了“正本”中的天柱传动系统,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天柱系统仅仅被应用于元祐三年(1088年)闰十二月二日落成于集英殿的大木样之中,并非元祐七年(1092年)正式落成的水运仪象台所采用的系统。为此,清华科博将采用“别本”的“天梯”传动系统,浑象也相应地采用天运轮而非赤道牙传动,以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上正式落成的水运仪象台原貌。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水利机械、水运浑象等多种技术传统交叉融合的产物,为此,在等比例模型周围将摆放张衡浑象、一行“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多级漏刻、秤漏等装置,以使观众对水运仪象台的技术源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为复原水运仪象台殚精竭虑,这一复原之路本身就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为此,科博将如实呈现水运仪象台的复原研究史,更加全面地展示现代学界对水运仪象台的不同看法,以资反思。
报告人还详细介绍了其他部分的设计情况。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对科学博物馆的分区主题、展品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