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1讲纪要:杜丽红,“近代中国卫生的演化:政治与知识”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1讲纪要:杜丽红,“近代中国卫生的演化:政治与知识”已关闭评论249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1讲纪要:杜丽红,“近代中国卫生的演化:政治与知识”

2024年4月7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人文楼系厅举办了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1讲,邀请中山大学历史系(珠海)、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的杜丽红教授做了主题为“近代中国卫生的演化:政治与知识”的报告。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沈宇斌老师主持。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1讲纪要:杜丽红,“近代中国卫生的演化:政治与知识”

本次报告围绕杜丽红教授卫生史研究的回顾、心得体会与未来方向展开。杜丽红教授首先分享了她进入城市卫生史研究领域的契机与第一本专著《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中反映的以制度史方法进入医疗卫生史的思考过程与反思。《制度与日常生活》聚焦于处理民国北京公共卫生这制度的实现与运作过程中,理想的卫生形式与现实存在的巨大张力。而在第二本专著《东北大鼠疫:西法防疫在中国》中,杜老师试图更多呈现历史的复杂性,追溯卫生史研究中的历史的渊源,因而选择了以整体史的脉络关注特殊性和具有影响力的东北大鼠疫事件。杜丽红老师指出,在突发事件的背后,日常生活中暗藏着的地方社会的应对和组织方法,更有待进一步挖掘。而后杜丽红老师分享了她当下进行的知识演化史研究。制度史和事件史的分析都离不开医学的支持,医学知识的制造和演化过程以及学科化、知识变化、卫生法规等知识的运用、影响、约束生活与社会的过程,就自然而然成为了需要深入考察的对象。杜丽红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当下她对卫生属性的认识,指出卫生旨在通过预防而非治疗的方式维护公众的健康。早期卫生更多在患病的人和健康人之间建立边界,强调的行为和环境的改造,因而需要依靠国家对于市政和城市的管理实现。而今公共卫生不仅为防疾病,更会提前干预公众生活,使用知识指导、促进公众健康。在卫生的演化过程里,公共卫生本身也在发生着一个巨大的变革,公共卫生最终的实现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因而同时具有政治属性和知识属性两种面相。杜老师谈到,卫生政治转变的背后也是知识的转变,公共卫生知识从传统的防疫转移到诞生于现代医学职业化基础上的公共卫生,必然伴随某种准入机制,而公共卫生知识也自然地成为了权力运作和塑造各种各样的边界社会身份的工具,这就是两种面相的反映。最后杜老师谈及了对未来研究领域的展望。知识生产具有全球性,早期国际公约和国际卫生组织与中国卫生发展的关联,以及古代地方社会中的卫生知识、技术与公共卫生、环境和公共卫生、中国与世界的卫生知识的交流和互动等议题都值得探究。她总结说,卫生是理解中国和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面相。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1讲纪要:杜丽红,“近代中国卫生的演化:政治与知识”

报告结束后,现场参与讲座的科学史系师生与杜丽红老师就医疗政治史的可能性、东北鼠疫中的中西医之争、公共卫生中的资本流动、知识接受的判别标准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孟昊宇

审核:沈宇斌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4月11日 08:31: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