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上午,科学史系召开了第160期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蒋澈老师和20级博士刘天然同学。
蒋澈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近代分类学史中的‘模式方法’问题——以林奈为中心的编史学考察”。他首先介绍了近代生物分类学中“模式标本”“模式属”“模式种”等观念及其实践,指出这一生物学研究中的概念在20世纪成为生物学史研究中的编史学概念,其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历史叙事。这一叙事的早期代表是恩斯特·沃尔特·迈尔(Ernst Walter Mayr,1904–2005)和亚瑟·詹姆斯·凯恩(Arthur James Cain,1921–1999),他们从演化生物学家和系统学家的立场出发,主张生物学史中存在“模式论思维”(typological thinking)与“种群思维”(population thinking)的对立,达尔文是促使生物学从“模式论思维”转向“种群思维”的革命性人物,林奈作为前达尔文时代的分类学代表在方法论上采取着本质主义立场。21世纪初,玛丽·P. 温莎(Mary P. Winsor)和施塔凡·缪勒-维勒(Staffan Müller-Wille)等生物学史家从多个方面修正了这一“本质主义叙事”,并将研究重点转向林奈的实际工作方法,他们认为:林奈并非本质主义者,他在分类学实践中采用了一种“模式方法”(Method of Type),但就林奈分类学的实践而言,本体论意义上的“模式论思维”却并非恰当的概括。当下,优里·维特芬(Joeri Witteveen)为代表的研究者继续澄清生物分类学中具有不同意义的诸种“模式”观念,并围绕林奈《植物学哲学》(Philosophia botanica)的若干关键文本展开争论。蒋澈认为,为了更为完备地描述林奈实际所运用的“模式方法”,需要关注林奈命名法实践中厘清种间关系的一组否定性命题。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有关术语译名、神创论与本研究主题关系、关于本质主义的科学哲学研究、有关生物学史家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议。
刘天然同学报告的题目是“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创建及运行”,她首先概括了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在伪满洲国与日本国家总动员中的定位,以及该研究的意义,即对了解科学在近代中国发生、发展的其他模式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海外扩张与科学的关联的意义。随后,刘天然通过回顾参与大陆科学院创建的当事人的回忆录和著作分析推动该院成立的、强有力的时代因素,显然九一八事变在这段宏观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事变为契机,日本军国主义、战时国家总动员政策以及日本科学制度化进程都在加速,大陆科学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伪满洲国当局与日本本土科学家在其中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之后,在充分了解伪满大陆科学院建立的契机和过程后,她对该院的官制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从宗旨来看,该院存在的十余年间宗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参与该院企画并担任顾问的大河内正敏与曾担任院长的直木伦太郎和铃木梅太郎对该院的使命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反映了官僚体系和学术界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目标上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将一直贯彻大陆科学院发展始终。最后刘天然就官制第二条院内人员结构、数量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表明大陆科学院内部人员调整与伪满洲国经营、日本战时国家动员有以及院内学者与官僚之争存在极大关联。
报告结束后,师生就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以往的研究以及日本学术界内部以及学者与官僚分歧进行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