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周二)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系厅举行了第57期清华科史哲讲座,此次讲座邀请到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哲学研究所的玛丽·居里研究员Nicola Polloni博士,他报告的主题为“晚期经院哲学中的质料理论”,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蒋澈老师主持。讲座开始前,蒋澈老师介绍了Polloni博士的学术背景及他关注的若干问题。
Polloni博士的讲座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介绍经院哲学中的形质论(hylomorphism);第二,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Francisco de Toledo)的质料理论;第三,对比托莱多与科英布拉(Coimbra)亚里士多德评注的质料理论;第四,总结与讨论。
在第一部分中,Polloni博士首先概括介绍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中形质论的基本思路:从广义上讲,形质论认为所有形体在形而上学上都是由两部分构成:质料和形式,这一观点通常为经院哲学所接受。此外,Polloni博士指出了研究形体的两大类、四小种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方式:作为存在(being)、作为实体(substance)、作为形式质料的结合,以及自然哲学的方式:运动与变化。进而,Polloni博士介绍了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与自然哲学的运动观,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现实与潜能的概念。继之,Polloni博士引出了“原初质料”(prime matter)这一概念,它在生成与消灭问题上起着基础性作用,并概述了经院哲学家关于原初质料的各种立场。
在第二部分中,Polloni博士介绍了16世纪的西班牙耶稣会会士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的质料理论。托莱多区分了两种质料:形而上学的和物理的。自然哲学中的原初质料应当更加“稠实”(“thicker”,Robert Pasnau语)。托莱多进而提出了偶性变化与实体变化的双重区别:其一,偶性变化的基底是完全、完善的实体,而质料本身是不完善的,它只有通过实体形式才得以称为完善的。其二,实体与偶性的结合只是一种偶然的结合,原初质料和实体形式的结合则是真实的、实在的。最后,托莱多主张存在两种不同的实体:完整的和部分的(即原初质料和实体形式)。托莱多的结论是:原初质料是一种不完整的、简单的实体,形式则是另一种不完整的、简单的实体;质料不能如托马斯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纯粹的潜能。在这一基础上,托莱多讨论了质料和潜能如何关联的问题。
在第三部分中,Polloni博士评述了耶稣会科英布拉评注中的质料理论,并将托莱多与科英布拉评注进行了比较分析。科英布拉评注在原初质料问题上表述的立场较为复杂,但总体上认为原初质料不能是潜能和现实的复合,而只是一种纯粹的潜能,并且是一种被动的潜能,质料也因此不能作为主动的本原而起作用,只能接受实体形式。Polloni博士进而介绍了这一立场引发的理论问题及Prieto Lopez对科英布拉评注有关论题做的重构研究,并介绍了自己的新解释思路。
最后,第四部分,Polloni博士进行了总结。科英布拉和托莱多都将原初质料视为远离人类知性的某种基底。他们采用亚里士多德规定的方法来接近这个实体,通过偶性变化与实体变化的类比来考察这种质料。科英布拉评注继承了托马斯主义立场,认为原初质料是纯粹的潜能;托莱多则继承了司各特主义的质料理论,认为原初质料具有现实性。托莱多对原初质料的解释在现代早期世界中更加具有影响力,因为托莱多关于原初质料的观念更接近于现代早期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物理主义理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原初质料”可以继续被这些现代早期思想家用作解释自然的阐释工具。然而,为了融入之后的物理主义本体论,原初质料必须成为一个“物理”实体,而将原初质料物理化则意味着摧毁它所在的形而上学框架。
讲座最后,Polloni博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内容包括质料问题、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中世纪哲学、知识论证与信仰态度的关系问题等。
讲座结束后,蒋澈老师代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向Polloni博士赠送了精美的纪念品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