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51讲纪要:董桥声,“生命何以诞生——古希腊医学/哲学文献中的生殖与遗传理论”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51讲纪要:董桥声,“生命何以诞生——古希腊医学/哲学文献中的生殖与遗传理论”已关闭评论2,617

2023年2月24日,清华科史哲讲座第51讲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厅举行。本次主讲人是董桥声博士。讲座由蒋澈老师主持。

主讲人首先提到,“生命”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而在古希腊,“生命”不仅被医学家,也为哲学家所关注。围绕着胎儿发育、性别成因等问题,不同学派的学者阐述了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意见。例如“种子”,它在古希腊语境中更接近于“笼统分泌物”的概念,人们会用“植物的种子”来类比“人类的种子”。对于它的形成过程,第欧根尼、阿尔克麦翁和德谟克利特分别了给出了“血液形成论”“脑髓形成论”“泛体形成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对于“种子”的来源,古希腊人也莫衷一是:一些古希腊文学作品中认为女性不能产生种子,种子只来源于男性。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理论则认为女性可以产生种子,而且本质上类似男性产生的种子。亚里士多德反对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观点,认为女性虽然可以产生种子,但并不是类似于男性产生的种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种子的形成是一种“浓缩”过程,类似于“烘焙”——男性由于“热量充足”,使得血液“完全浓缩”而形成“完美的种子”;而女性则由于热量不足,使得血液“未完全浓缩”而只能形成“不完美的种子”。但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种子是种子、血液是血液,二者有明显区别。

在大脑和睾丸的功能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等人也存在分歧。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脑与种子无关、与生殖无关,更重要的思维器官是心脏而不是大脑;他还主张睾丸与生殖无关,没有用处,最多可能有助于维系身体平衡。但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大脑和睾丸的功能都非常重要,且与生殖密切相关——大脑是集中存储种子的容器,睾丸是临时存储种子的容器。

在受孕理论上,希波克拉底文集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依然存在明显对立。希波克拉底文集把“月事”视为女性排出无用血液的行为,如果这些多余的血液无法排出,就会导致女性各种疾病。过多或过少的“月事”还会影响子宫环境,而子宫环境被认为是受孕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拟人化的看法,即子宫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性格特征:子宫出于“对种子的渴求”会四处游走,甚至导致女性窒息死亡。柏拉图也有类似见解:“子宫是住在女人身体里的另一种生物,而且是非理智的”。因此,“受孕”被他们视为解决月经不畅和诸多女性健康问题的良方。在他们看来,受孕可以安抚子宫,且胎儿是一种嗜爱吸血的生物,会将多余的血液吸走。他们总结称:“我敦促患有这种疾病的年轻女性尽快与男性同居,因为如果她们怀孕了,她们就会康复。”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上述看法。在他看来,胚胎是比例协调的“完美种子”和“不完美种子”形成的,因此被希波克拉底学派当作累赘的“月事”反而是形成胚胎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血液本身就是种子的来源。亚里士多德也反对子宫具有运动性,他认为子宫是固定的、被动的。至于不孕不育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原因主要在于种子比例没有达致和谐或输送种子的管道遭到破坏等。所以,他建议不孕不育的男女更换匹配对象,这样就有可能遇上和谐的伴侣;而面对同一难题,希波克拉底等人则会建议改变生活环境、食物和生活方式。

在性别与遗传问题上,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也发表了多样的意见:阿尔克麦翁认为是父亲种子还是母亲种子占主导地位决定了胎儿性别;希波克拉底认为关键是种子混合体的强弱稠稀;恩培多克勒则将原因归于子宫冷热;巴门尼德声称子宫着床位置的不同才是正解。亚里士多德基本沿袭了恩培多克勒的思路,并进一步主张在遗传问题上,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好比形式与质料、雕刻刀与石料的关系,个体程度差异来源于母亲提供的质料差异。

在胚胎发育问题上,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一种观点是:胚胎的内部运作模仿宇宙运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男性种子的作用只是触发开关,启动一个提前已经设计好的自动程序,激活其潜能,从而开启胚胎发育的自动进程。亚里士多德还指出:胎儿在不同时期会依次获得营养灵魂(一切动植物具有)、感性灵魂(一切动物具有)和理性灵魂(只有人类具有,胎儿在第14天获得),理性灵魂的获得是胎儿应该被视为“人”的标志,此时就不能堕胎了。这一思想影响深远,基督教信仰和美国对堕胎权的限制都与此不无关系。

在胎儿出生问题上,希波克拉底文集更强调这是一个胎儿主动争取自由的过程,“胎动”是胎儿不满的表现。由于胎儿无法在子宫中得到足够营养(类比小鸡的孵化),所以胎儿才不得不出来,这也是胎儿出生时会啼哭的原因。他们还有“孕育七个月的胎儿可以存活,但孕育八个月的胎儿绝对不能存活”的神秘主张。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意这些看法,他认为胎儿出生的动力更多来自韧带运动而非胎儿本身,孕育八个月的胎儿也同样可以存活。他还认为天体运动会对胎儿出生产生影响。

报告结束后,吴国盛、蒋澈、胡翌霖、Alberto Bardi、沈宇斌、严弼宸等老师和同学就报告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撰稿人:徐思源

审稿人:蒋澈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3月2日 16:20: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