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20讲纪要:John Hearnshaw,“安杰洛·塞奇和他的同时代人”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20讲纪要:John Hearnshaw,“安杰洛·塞奇和他的同时代人”已关闭评论2,265

2019年4月8日上午,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9讲在科学史系系厅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天文学教授约翰·赫恩肖(John Hearnshaw)。赫恩肖教授对恒星光谱学、天体物理学史有专门的研究,曾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C分会主席,现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20讲纪要:John Hearnshaw,“安杰洛·塞奇和他的同时代人”

赫恩肖教授

本次讲座的题目是“安杰洛·塞奇和他的同时代人——恒星光谱学和光谱分类的黎明”,以意大利天文学家安杰洛·塞奇(Angelo Secchi)为中心概览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恒星光谱学发展史。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20讲纪要:John Hearnshaw,“安杰洛·塞奇和他的同时代人”

赫恩肖教授在讲座中

1814至1815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弗劳恩霍费(Joseph Fraunhofer)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工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绘制了第一幅太阳光谱图,并做了初步的分析。随后,弗劳恩霍费又观测了金星和其他较亮恒星的光谱。在弗劳恩霍费之后,恒星光谱学停滞了大约40年。1838年至1858年,约翰·拉蒙特(Johann Lamont)、威廉·斯万(William Swan)、伊格纳济奥·波罗(Ignazio Porro)等人对恒星光谱做了不同程度的观测。

而自1860年代起,天文光谱学获得了复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斯塔夫·基尔希霍夫(Gustav Kirchhoff)和罗伯特·本森(Robert Bunsen)等人,他们从光谱图中分析出了多种元素。在这一发现的激励下,乔万尼·多纳提(Giovanni Donati)、刘易斯·卢瑟福(Lewis Rutherfurd)、安杰洛·塞奇、威廉·哈根斯(William Huggins)、诺尔曼·劳克耶尔(Norman Lockyer)等人以不同方式扩展了这一知识领域。这些学者的工作同时也伴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

塞奇是这些学者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是一名耶稣会士,后来掌管罗马学院(Collegio Romano)的天文台。他利用当时的先进天文望远镜和分光镜对各种恒星的光谱做了观测和记录,并根据光谱特征逐渐对恒星做了初步的分类。

威廉·哈根斯是塞奇的同时代人,和塞奇同为“恒星天体物理之父”,对恒星中的元素做了定性的分析,发现天地间具有“共同的化学”(common chemistry)。他和塞奇的工作也推动了多普勒效应的实测。

1870年代,照相技术用于恒星光谱学,在这新技术的辅助下,赫尔曼·卡尔·福格尔(Hermann Carl Vogel)、劳克耶尔、爱德华·皮克灵(Edward Pickering)、安妮·坎农(Annie Cannon)等人对恒星做了更为细致的分类。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20讲纪要:John Hearnshaw,“安杰洛·塞奇和他的同时代人”

赫恩肖教授与与会师生交流

赫恩肖教授的讲座论述清晰,内容丰富。与会师生就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的天文学仪器、恒星分类工作动机、天体物理中的女性学者等问题与赫恩肖教授做了交流。讲座结束后,赫恩肖教授、来访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与本系与会师生共进了工作午餐。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4月9日 20:41: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