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清华大学联合采集项目中期评估会议召开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联合采集项目中期评估会议召开已关闭评论2,616

2022年6月17日上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联合采集项目(2021-2023)中期评估会议在线召开。评审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兴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馆员吕瑞花老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传超老师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田田老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人才所采集工程项目办主管高文静老师,人才所科研助理马丽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科学史系刘年凯助理教授,肖尧博士后,刘骁博士后,孙正坤博士后和孙逸凡博士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清华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许亮主持会议。

刘骁和孙逸凡分别做了张钹院士和杨振宁院士采集工程项目的中期汇报。汇报人按照中国科协的规定,从采集小组人员构成,科学家本人情况及对采集的配合情况、采集进展与资料掌握情况、所取得的采集成果、年表编制进展、研究报告写作进展、存在问题,以及工作计划共八个方面介绍了各自的工作。

随后,各位专家针对中期汇报资料及现存问题进行了点评。吕瑞花指出下一步应加强对张钹院士本人的系统访谈,在做资料清单时,要写明访谈人和老科学家的关系及相关简介,同时注意文件的格式,并建议党委宣传部协调档案馆给采集小组以支持。她认为应对杨振宁先生的资料作全面、系统的采集、数字化和整理,特别是争取将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整套资料进行数字化,另外杨先生的博士论文、海外工作档案以及媒体报道也要系统采集。

罗兴波强调了年表的编制要考虑到均衡性、准确性和学术性:大事年表属于历史学文本,作者是采集小组成员,补充信息不应依赖院士本人,而应该尽可能查阅档案和科学家的工作笔记。在做外围访谈时,每个访谈对象的话题应该有明确的若干主题。他提到杨振宁院士的传记前人已经写有十多部,建议不要为了传记而写传记,而是为以后更高水平的传记打下史料基础,应重视杨振宁院士的学术交流网络,如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群体。

田田同意罗兴波的看法,建议集中力量做好资料长编,并加强访谈工作,在间接访谈时要带有明确的目标性,如对刘钝教授的访谈要立足于他和杨振宁院士的交往,以及杨振宁院士对于科学史的看法。

王传超认为目前尚无张钹院士传记出版,因此在系统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一部学术性传记是紧迫而有意义的;对于杨振宁院士项目,他建议加强对海外资料,如杨振宁在海外学习工作机构的档案、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已经解密的档案(如197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杨振宁回国访问的记录)、英文报刊以及杨振宁与其他科学家(如谷超豪)的交往书信的资料收集。

高文静指出从各位老师的汇报来看,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议宣传部和档案馆在各项目组资料获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希望清华大学联合采集项目越做越好,成为全国同类联合采集项目的标杆和榜样。

吴国盛做了总结,他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建议,提到采集小组会加快工作进度,跟上采集工程的要求,会加强对既有资料的分类、整理以及对海外资料的收集,注重间接访谈的针对性。采集小组会吸收各位专家和科协领导的建议,克服困难,把采集工程做好。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6月17日 16:41: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