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系学术例会第121期纪要:刘骁主讲

2022年6月1日系学术例会第121期纪要:刘骁主讲已关闭评论1,861

2022年6月1日系学术例会由本系博士后刘骁主讲。题目为“民国时期气象学在维护国家主权中的应用”。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段时期的关注度不足,尤其是对于外国在华所建气象台站以及气象学的实际应用相关问题。因此,报告人以气象主权问题为切入点分析民国时期气象学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报告人介绍了青岛观象台的收回问题。由于日本在一战期间占领了德国修建的青岛观象台,中国政府要求收回该观象台并与日本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谈判。报告人详细论述了谈判的过程及双方争论的焦点,包括对于中国是否有气象专门人才的问题,以及日本工作人员通过青岛观象台发展其科学体系和威胁中国气象信息安全的问题。日方的行为使得中国政府和科学界人士认识到观象台的回收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科学事件,而是牵涉到了国家主权的问题,其方式也被认为是“文化侵略”的一种。但中国内部政治的影响和日本对华的扩张野心最终使得青岛观象台的回收在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才得以实现。

其次,报告人讲述了抗战时期西南测候网的修建计划,该测候网在抗战时期被建立以满足战时所需要的气象信息,因而有利于在战时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同时,气象网的建立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从科学层面上巩固国家政权。在阐述建立西南测候网的计划后,报告人也分析了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政府内部机构对气象领导权的争夺以及财政是否足以支持该计划的顺利完成,但最终的成果说明了国民政府和气象界人士为此的努力。

最后,报告人介绍了在抗战时期气象学的应用。由于当时的空军作战对气象条件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试图通过获取准确的气象信息以应对日军的轰炸。此外,政府还采取措施确保战时气象信息的安全,以及运用西南测候网等气象台站支持盟军“驼峰”航线的正常运行。然而,上述措施在加强国防的同时,国民政府也被迫与其盟友共享气象信息。报告人认为这一案例说明了气象学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推动我们重新去审视抗战中中国对于科学的应用。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胡翌霖老师询问了战时需要的具体气象学信息。吴国盛老师对于西南测候网案例的选取提出了建议,同时对于国家主权的含义进行了探讨;陆伊骊老师和胡翌霖老师也对主权的定义发表观点,并认为其含义可能随着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该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挖掘。此外,陆伊骊老师也建议从科学贡献的方面更多的关注青岛观象台并注意其德国控制时期的影响。顾萍老师询问了报告人材料的选取及民国时期气象台站具体的分布情况。刘年凯老师对于民国时期各气象台站的仪器使用情况和报告人进行了交流。报告人对以上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并接受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6月2日 09:15: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