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9日系学术例会第110期纪要:丁超主讲

2022年3月9日系学术例会第110期纪要:丁超主讲已关闭评论1,126

2022年3月9日系学术例会由本系博士生丁超主讲。题目为“直觉还是反思?实验哲学中的反应时间研究”。

2022年3月9日系学术例会第110期纪要:丁超主讲

丁超主讲

哲学家通常认为直觉具有特殊的认识论地位,可以在哲学论证中作为初步证据使用。克里普克(Saul Kripke)就认为“直观内容是有利于任何事物的重要证据”,甚至“不知道对于任何事情来说,究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了”。直觉作为证据的前提在于其普遍性和稳定性。然而,实验哲学家通过对普通人对哲学思想实验案例的调查发现,人们的直觉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并且有时是因情境而异的。双方争论的前提在于,人们对思想实验的回答是哲学直觉的反映。

心理学中的认知反应测试显示,对于思想实验(或者任何问题)本身,有的偏向于触发直觉,有的偏向于引起反思;对于每个被试而言,有的倾向于直觉决策,有的倾向于反思决策。心理学中的双加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存在两种截然不同而又相互竞争的系统,即自发、快速、轻松、无意识、无需工作记忆、调用迅速的系统1,和受控、缓慢、费力、有意识、需要工作记忆、运算缓慢的系统2。双加工理论在神经科学层面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经验支持。那么在实验哲学中,被试在面对思想实验时,做出的是直觉判断还是反思判断?

直觉与反思的界定可以通过调查反应时间来定性考察,二者之间暂时没有定量的反应时间分界,其反应时间可能是因人和问题而异的,但是可以通过同一群体对同类问题的不同判断来比较相对时间的长短。格林等对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天桥难题中认为应当杀一救五的平均反应时间为6.8秒,显著高于不应当杀一救五的5.0秒反应时间,支持了其认为情绪与认知过程一致的判断耗时较短、冲突时耗时较长的猜想。

丁超参考了此前的研究,对诺布效应中损害环境案例和保护环境案例进行了重复调查,问卷文本、抽样方式、实验结果均与诺布原版实验以及后续重复实验者一致。实验结果显示,在保护环境案例中,认为有意保护环境的判断耗时显著长于其他判断,说明部分被试在面对思想实验时给出的回答包含了反思,而非纯粹的直觉,这挑战直觉主义者与反直觉主义者之间的前提:“人们对思想实验的回答是哲学直觉的反映”。

蒋澈老师提出质疑,认为诺布在原版实验中的被试是在公园中随机抽选的路人,而丁超的被试则来源于清华大学的新生,二者之间可能不适合进行比较。丁超回应,后续重复实验者通常选取课堂上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了一致的实验结果。姜老师指出直觉有很多种类,建议也可以考察数学家的直觉,或者自然科学直觉进行研究,这确实可能是实验哲学发展的一个有益的方向。

胡翌霖老师认为被试对思想实验的回应只是一种判断,实验哲学家不应该没有注意到判断中或许包含反思,双加工理论中的直觉与哲学家所谈论的直觉可能并不是一回事,并且指出所引用的哲学家对直觉的看法中包含了具有反思性的直觉。丁超解释目前哲学中对直觉并没有广泛接受的定义,当前对直觉的理解有信念论、倾向论和表象论三种,其中只有表象论认可反思直觉,而其他多数哲学家都认为直觉是非反思的快速判断。但此处引用确实不合适,应当选择支持文中直觉用法的哲学家的观点进行综述。

王巍老师担心直觉的分歧可能仅仅是语词上的,或许实验哲学家只是误用了或者没能正确区分什么是直觉,而他们实际所指的是面对思想实验时的判断。丁超回应如果将实验哲学家所谓的直觉理解为判断,那么将无法理解哲学家对直觉作为证据的使用。因为哲学家认为直觉可以作为哲学论证的初步证据,而人们的判断本身是无法被视为证据的。传统哲学家和实验哲学家争论的前提在于二者均认可人们对思想实验的回应就是直觉。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3月9日 16:22: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