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已关闭评论5,330

2021年5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在人文楼举行。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和出版机构的六十余位嘉宾以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科学史系副主任蒋澈主持会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会议合影

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首先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成果,包括研究方向、本科辅修和研究生培养情况、常规学术活动、所开设的本科通识课程等。此外,还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的建设情况和“科学博物馆学丛书”“清华科史哲丛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吴国盛致辞

随后进行了“清华科史哲丛书”第二辑出版发布活动,由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李婷婷女士介绍丛书的出版缘起及意义。李婷婷称,“清华科史哲丛书”的第二辑相比第一辑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体现出国内科技史向国际科技史的转向,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国内科史哲丛书的最高水准。她衷心祝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以及科学技术史学科越办越好。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蒋澈主持会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李婷婷发言

接下来,科学史系副教授陆伊骊代表丛书作者发言。她表示很荣幸自己的专著能够被收入本辑丛书,并且为大家播放了美国科学史学会前会长莱特曼(Bernard Lightman)教授的致辞。在致辞中,莱特曼教授祝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过去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并表示他衷心期待更多中英文著作能够通过翻译被双方同行更好地了解,以增进对各自学术研究的认识。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陆伊骊发言

本辑科史哲丛书的作者之一、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为大家带来了科史哲年度讲座《关于“地方性知识”问题的再思考》。刘兵教授指出,近年来,对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但关于地方性知识,人们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一般认为,人类学家吉尔兹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并未给出明确定义。根据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单单强调知识的“地方”特点——亦即指出知识起源于某地——并非关键,更重要的是阐明这种缘起于地方的知识如何被视作一种具有理想类型意义的知识系统。进而推之,如果说科学也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那么它只是众多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子类而已。地方性知识的提出解构了普遍性的概念,在这种意义上,二者构成对立的范畴。而关于普遍性的理解,则很难得到经验证明,它往往基于信念。实际上,普遍性和地方性的对立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其背后涉及的是科学知识的一元性与多元性之争。对于地方性知识的关注,使人们注意到那些非西方科学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它们同样可以是有效的。而从科学知识一元论到承认科学多元性的立场转变,是一种知识观、价值观的转变,一种哲学信念的转变。最后,在对地方性知识的不同理解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对“什么是科学”这一重要问题的理解。如果把人类的知识分为自然和社会文化两大类,并将前者归于一种广义的科学,那么包括西方科学在内的种种关于自然的地方性知识,在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意义上便都属于这种广义科学。最后,刘兵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简要总结,他认为 “地方性知识”概念的引入与科学史的发展方向一致,对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刘兵作会议报告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四周年庆暨科史哲年度讲座举行

会议现场

吴国盛认为本次讲座反映了刘兵教授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全面的研究方法。其他与会嘉宾则就“local”概念的具体适用范围、地方性知识是否是知识、地方性知识概念对于发展科学史学科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王怡萌

摄影:王晓强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17日 17:07: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