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名:技术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Technology)
总 学 分:2;总学时:32;周学时:32/0/32
课程类别:全校性选修课
课程特色:文化素质核心课 文化素质课 通识选修课
课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主讲老师:胡翌霖
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在人类文明史的背景下,勾勒技术发展的历程。并不注重机械式的“发明年表”的呈现,也不强调技术器物的结构原理,而是特别侧重技术的人文面相,突出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课程以年代为总线索,以相应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案例为专题课,在每一专题下,又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比如说“机械钟”兴起于欧洲中世纪晚期,本课程会在中世纪到近代早期的时代背景下,安排以“机械钟”为专题的一节课;但这一节课的内容又不局限于欧洲中世纪晚期,而是要从远古的计时技术讲到现代的原子钟,并引入中国古代的计时技术与相关文化现象作为比照。在更宽广的视野下理解机械钟的来龙去脉及其对西欧社会文化的影响。总的课程选取诸如陶器、书写、机械钟、蒸汽机、计算机等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技术发明,分十余个专题讲授。
Course Description: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先修要求:无
适用院系专业:全校
教学目标:《技术通史》将技术发展置于人类文明史的视野之内,启发学生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并思考技术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本课程以沟通文理为目标,特别是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识,推动清华本科通识教育。
预期学习成效:学生将了解从石器到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技术的发明和传播与思想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思考现今这个“技术时代”的来源与未来。
参考书:
1. 戴维·克劳利 等:《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第六版)》
2. 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3. 芒福德:《机器的神话(上)——技术与人类进化》
4. 芒福德:《机器的神话(下)——权力五边形》
5. 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6. 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
7. 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
8. 中山秀太郎:《技术史入门》
9. 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
10. 胡翌霖:《人的延伸——技术通史》(即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