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78期纪要:史艳飞、王哲然主讲

2020年12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78期纪要:史艳飞、王哲然主讲已关闭评论3,385

2020年12月16日上午9点,科学史系学术例会在本系系厅举行,本次例会的汇报人为19级硕士生史艳飞和王哲然助理教授。

史艳飞的报告题目为“从透镜组合到望远镜”。该报告主要关于望远镜的前史考察,梳理了国外科学史学界归于望远镜史研究的一些成果,说明了在伽利略望远镜的背后包含了一个极为漫长的技术发展路径。报告人首先简述了小望远镜(spyglass)在荷兰1608年的出现及技术突破问题,认为要想充分了解荷兰望远镜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必须对望远镜的技术问题进行考察。并且,荷兰望远镜在1608年的出现并非从无到有,在16世纪的吉罗拉莫·弗拉卡斯特罗,威廉·伯恩和德拉·波塔等人那里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透镜组合的讨论和实践。另外,荷兰望远镜在17世纪的发明非常可能是由于光阑技术的出现,但是,这项突破需要建立在自13世纪末眼镜发明以来的透镜技术上,正是透镜质量的提高使得16世纪时期对于透镜组合放大现象的认知以及荷兰望远镜的发明成为可能。最后,在伽利略那里,荷兰望远镜再次发生了一次关键的质变,最终成为足以运用于天文学观察的重要仪器。

2020年12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78期纪要:史艳飞、王哲然主讲

史艳飞做报告

报告结束后,吴国盛老师、刘钝老师等几位老师都给出了点评。胡翌霖老师首先提出了关于光阑配件的技术问题,接着,刘钝老师对报告内容做了一些补充,并且介绍了澳门大学汤开健教授关于望远镜历史特别是中西交流方面的一些研究,17世纪前可能就已经出现了望远镜。吴老师对报告人的论文写作给出了批评建议,认为文章还缺乏明晰的问题意识。另外,陆伊俪老师从英语使用角度补充了一些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最后,胡老师再次补充说明应该注意到作为另一条隐藏线索的魔法传统,16世纪末英国学者那里的透视法和可能也同时是一种魔法。

王哲然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数学仪器’与‘哲学仪器’:一种理解仪器史的视角”。王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外对于“科学仪器”概念及科学仪器史的一些研究和问题背景,表明科学史家和博物馆的研究者至今无法就“科学仪器”的定义达成共识。然后,追溯该术语形成的历史表明,作为统称的“科学仪器”概念出现于19 世纪中叶,而在此之前,通用的术语是“哲学仪器”和“数学仪器”。哲学仪器指望远镜、显微镜、空气泵等在17 世纪诞生的新仪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然探索方法的出现。而数学仪器则指日晷、星盘、四分仪等计时、测量、计算工具,是传统数学实践方法的延续。王老师认为,有必要在仪器史研究中恢复哲学仪器和数学仪器的古老区分和用法,二者的差异为思考现代早期科学的特征提供了独特视角。特别地,以数学仪器为整体审视前现代数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对古代数学内部知识交叉性的理解。

2020年12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78期纪要:史艳飞、王哲然主讲

王哲然老师做报告

胡老师首先提问,近代之前的化学仪器在当时各种仪器中是一种怎样的角色。之后,陆老师补充了关于“instrument”英文理解的问题。而蒋澈老师认为,“哲学仪器”与“科学仪器”概念区分无法划分绝对的界限,两者只要可用即可,但可用性的范围还值得讨论。历史上,有意识的区分时间很短,主要在17世纪前期到17世纪后半叶,之后这种区分就被很快取代了。因此,这种区分可能适用于17/18世纪,但用在现代就不太可行。王老师给出的回复是,这种区分可用于科学史研究者17/18世纪的研究论述。另外,曹秋婷、严弼宸和黄宗贝几位同学也提出了问题。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12月16日 13:35: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