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系学术例会第70期纪要:陆伊骊主讲

2020年10月21日系学术例会第70期纪要:陆伊骊主讲已关闭评论3,649

2020年10月21日早上9点,本系陆伊骊助理教授在本学期第6次周三例会发表了《从贝时璋到凌宁》的报告。这次报告分两个环节,在第一部分,陆老师以她最近写好的英文章节 《贝时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文本,交代了她博士研究以来的成果和影响。在第二部分,她介绍了最近新展开的一项研究,是关于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凌宁。和贝时璋相同,凌宁同样提出具争议性的细胞理论而被边缘化;和贝时璋不同,凌是庚款留学生,与杨振宁有些关系,而且凌既没有得到国际学界的赏识,也得不到中美任何体制内的经济支持,晚年过得相当落泊,死讯也不广为人知。

2020年10月21日系学术例会第70期纪要:陆伊骊主讲

陆伊骊老师作报告

2020年10月21日系学术例会第70期纪要:陆伊骊主讲

吴国盛老师作为评论人首先肯定了陆老师的当代研究,提出如何研究当代富争议性的科学家的难度和价值,80年代曾享负盛名的牛满江是另一例子,并得到了陆老师的回应。胡翌霖助理教授问到:“有争议性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在哪儿?”其他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如杨啸、黄宗贝、刘元慧等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

例会结束后,刘元慧博士生主动和陆老师联系,下文是刘元慧同学提供的观众感想:“陆伊骊老师的报告是很有深度的,她向我们介绍的不仅仅是凌宁这位生物学家,她更想向我们介绍的是像凌宁这样被边缘化的一群生物学家的处境背后是否有科学思想史值得去挖掘的东西。凌宁的边缘化根源上因为他反离子通道理论,攻击他的科学家基本也是就此来说,至于他的“联系诱导假说”究竟揭示了什么,实际上几乎并未得到正视。陆伊骊老师想要揭示的是,凌宁以及其他几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在生物学界看来边缘或异端,但放到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下就会成为既普通又重要的问题,一个哲学家作凌宁理论中所蕴含的那种反思非但不是异端,反而很正义,所以她要为看待凌宁这样一位生物学家开辟出一条科学思想史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理解凌宁的价值,而这条道路本身又构成了科学思想史的价值。陆伊骊老师的报告使我联想到约纳斯对现代机械论世界观下的生物学的两点反思,其一是反思用力学模型来说明有机体这一功能的做法,其二是对“死亡本体论”的反思。现代医学使得我们是从他者的尸体来理解自身的活体,这其中经历了两重转变,从他者的尸体到自我的尸体,再从自我的尸体到自我的活体。在细胞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已经可以研究活的细胞,但是仍然面临“死亡本体论”式的问题,而且在凌宁关切的“H2O”这一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双重转变的结构。第一重是把脱离了有机体的细胞当作有机体内的细胞来认识和研究,第二重是有机体内的细胞外的水转变为有机体内的细胞内的水。这两重转变在主流生物学家那里不成问题,第一重关切的是整体性问题,第二重关切的是水的同质性问题。凌宁等边缘的生物学家恰恰就是不能接受这种简单的同质性预设,这在科学思想史的意义上是很有价值的。当然,这篇报告中的很多人物轶事也很有趣,更容易引发听众的兴致。但在我看来,陆伊骊老师对这些内容的叙述反倒是一种策略,因为介绍一位边缘化的不被人所知的生物学家,需要一些具有冲击性的内容来托举,更何况凌宁并不是孤例,更不会缺乏后来者,用科学思想史的视角重塑这一类生物学家,给他们在科学的演进中找到位置,是本报告未竟的目标。”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10月23日 11:43:3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