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系学术例会第59期纪要:王秦歌、徐秋石主讲

2019年12月11日系学术例会第59期纪要:王秦歌、徐秋石主讲已关闭评论3,013

本次学术例会由本系硕士生王秦歌和博士生徐秋石做报告。

在2019年10月23日的系学术例会上,本系17级硕士生王秦歌的报告题目为《1949-1952年球墨铸铁在我国快速推广原因剖析》。

球墨铸铁(Nodular Cast iron)国际上诞生于1948年,我国清华大学王遵明教授1949年最先试制成功,随后,1950年中科院工学实验馆(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前身)以及上海、抚顺、北京、天津、山西等各个地方工厂陆续进行研究和试制,在1958-1960年球墨铸铁的推广达到高潮,机械领域形成了以球墨铸铁为核心的“以铁代钢,以铸代锻”计划。在1949-1960年间始终保持高的研究和试制热度。报告主要通过梳理球墨铸铁在我国1949-1952年的首次试制和推广,可以看出政治背景、经济需求提供推广动力,机械行业体制化建设提供推广平台,在中科院工学实验馆周仁团队和清华大学王遵明的推动下球墨铸铁在这一时期得以快速推广,并为之后的跃进奠定了基础。

报告后,胡翌霖老师指出需要通过对比来说明球墨铸铁快速推广现象的独特性,比如和同一时期的苏联作对比,或者和同一时期的国内某种材料做对比。刘胜利老师指出在建国初期技术得到政治的支持并非一个真正的问题,需要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将整个文献材料组织起来。蒋澈老师指出密烘铸铁在我国被球墨铸铁替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刘兵老师指出在说明本次报告与硕士论文关系的基础上,要保证整个报告的完整性。有同学提出是否有建国初期铸铁的产量统计来佐证球墨铸铁快速推广的证据,以及除了关注大的政治背景外,还应该关注中科院工学实验馆与清华大学王遵明之间的关系,是否在工艺推广上有竞争。鲍鸥老师补充说明了研究球墨铸铁早期推广的意义。王秦歌同学对上述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及批评表示感谢并做了回答。

2019年12月11日上午,徐秋石作为第二位报告人,报告了她博士论文的其中一个章节,博士论文题为“琴的声——钢琴声音生产与建构的录音室研究”。

徐秋石所做研究为国际学界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因此,她首先简要介绍了该学科的概况、与STS的关联,以及现有的经典研究和理论方法。而后,她讲述了在声音研究范式下所做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概况,并对其论文中的分析章节“从钢琴声音的视角理论录音技术与艺术”进行详细讲解。其中,徐秋石从“两种声音:钢琴声音与录音声音”谈起,从钢琴的物质性特征的视角引出了“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钢琴声音”的问题,并讲述了“听不到的钢琴声音与听得到的录音声音”。之后,她通过“钢琴声音的还原与再造”阐释了声音技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进行的高清艺术创作。最后,她以“模拟有缺陷的技术”和“伪造的完美”作为两个案例讲述了录音技术所建构的听觉审美这一问题。

与会师生对徐秋石的报告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吴国盛老师提出如何从声音研究中深入挖掘声音、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胡翌霖老师就如何将古典音乐与其他音乐范式中声音工程师的比重作社会学对比提出意见,并就声音与自然的关联提出哲学思考。刘胜利老师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什么是声音、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完美等概念提出进一步分析和阐释的建议。另有几位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与徐秋石进行探讨。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12月11日 16:37: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