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韡·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研)

王程韡·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研)已关闭评论2,920

时间:1-11周 星期五 9:50-12:15

地点:六教6B304

荷塘雨课堂邀请码:CGLWMS,Zoom视频会议:243-035-048

王程韡·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研)

阅读材料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_w6rfdtm8XVqRF8BfK7DJw 提取码: 26ah(2月23日前有效)

1. 导言

量化也好,质性也罢,只是“A Tale of Two Cultures”(Goertz and Mahoney 2012)。或者说只要我们对“科学”(sciences)这个东西还尚存共识,两条进路之间就不存在如此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方法太多,一门课太短,我们无法逐一去看看。于是这里只以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欧陆传统为例,去管窥后现代时代的质性研究方法(即坦陈以研究者自身作为首要研究工具的方法)在部分“时髦”议题中的应用。

可惜的是如同“科学”一样,“后现代”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女性主义(非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一思潮的代表。所以为了讨论方便,这里的后现代仅仅指代我们对“二元对立”拒斥的一种朴素立场:科技与社会、自然与文化、中心与边缘、结构与行动、人(actor)和非人(actant)……理解他人的理解,并反省知识的建构和书写论述的过程。

2.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以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欧陆传统为切入点,结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公共卫生等议题来探讨后现代时代质性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具体内容包括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人类学方法等,以及上述方法的交叉融合。在选取文献时,尽量做到主题聚焦、中西融合。希望能够以此培养同学们阅读文献、评鉴方法和实际操作方法的能力,为研究生和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奠定方法和方法论的基础。

3. 课程要求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设2学分,共32学时。以百分制统计成绩,再换算成等级机制。

除第10次课“研究设计和成文方式”(3学时,讲授为主)、11次课“学习成果展示与反馈”(2学时)外,第2-9次课(3学时)要求每位同学课前按要求阅读相关材料(所有材料由任课教师提供,无需自行借阅),在给定的4篇文章中选择你认为最好的2,从理论、逻辑和细节问题等角度进行规范评论。每次评论成绩占10%;平时成绩取8次评论成绩中最高的6次,占60%

课程论文占40%,可选择作者(author)和评审人(reviewer)两种身份,分两阶段进行。其中作者身份要求使用本课程所教授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一篇研究论文(可选择继续修改既有的论文初稿)。评审人身份要求选择一篇所在领域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对其进行全面评价。

第一阶段:参与课程的同学需在第11次课上独立汇报选题报告。教师将对同学之间的互评打分(主要考察能否对他人的工作做出正确评价),占10%。报告应该包括:(1)问题意识,即大同行、小同行关心的问题如何与本文的研究问题发生联系;(2)理论框架或关键概念,以及本文如何填补了既有的理论间隙;(3)经验材料的来源和研究方法的选择;(4)文章的逻辑安排等。

第二阶段:在选题报告通过以后,于第18周(可延迟到成绩登录最后期限的前一周)提交论文全文或评审报告,教师视其质量给出“修改后再提交”,以及“接受但需要小修改”等建议(最多可被拒稿2次),占30%(取最好成绩)。

4. 日程安排

1) 导论:STS的发展脉络及其定位(2月21日)

本讲将着重讨论以STS为代表的后现代研究思潮在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奠定本课程可供讨论的知识基础。并请同学们思考:当科学、技术、医学等要素作为研究主题时可能和其他的研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后现代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其优势和劣势何在? 

阅读文献:

[1] 科学技术论手册(第二版)_第一章 STS:回顾与展望

[2] Law, J., STS as method.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4th Ed.). U. Felt, R. Fouché, C. A. Miller and L. Smith-Doer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17: 31-58.

[3] Bijker, W.E. “The Need for Public Intellectuals: A Space for STS: Pre-Presidential Address, Annual Meeting 2001, Cambridge, MA”.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003. 28(4): 443-450.

[4] Bourdieu, P.,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4-31. (中译本:科学之科学反观性,第一章)

2) 作为研究起点的变量化:屌丝与小粉红(2月28日)

所有的理论都是变量和变量的关系写成的。那么,如何在一篇典型的质性研究中抽离出变量并厘清之间的关系,将是本讲内容所讨论的重点。并请同学们思考:在已有的研究中,屌丝这一特殊的话语在中国的网络社会中是如何被造就出来且受到关注的(比如屌丝的提法本身以及以屌丝为题材的电影《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都曾经登上《人民日报》)?相应地,“小粉红”又是谁?

阅读文献:

[1] 林品, 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 文艺研究, 2013(10): 37-43.

[2] Yang, P., L. Tang and X. Wang, “Diaosi as infrapolitics: scatological tropes, identity-making and cultural intimacy on China’s Internet”.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5. 37(2): p. 197 -214.

[3] 徐亚琳. 网络民族主义群体“小粉红”的社会认同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2018.

[4] Fang, K. and M. Repnikova. “Demystifying ‘Little Pink’: The cre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gendered label for nationalistic activists in China”. New Media & Society, 2018, 20(6): 2162-2185.

3) 历史的重构: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爱迪生(3月6日)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作者笔下的爱迪生也被呈现以不同的形象。本讲将通过对比传统的科学传记和后现代的社会史学,对同一个人乃至同一段经历的描述去探讨历史研究的重构和逻辑。并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史的研究进路在提出问题、史料运用和写作呈现上有怎样的特色?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持的立场又会对研究发现本身造成怎样的影响?

阅读文献:

[1] Hughes, Thomas P. “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 System Builder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79, 20(1): 124-161.(科技渴望社会_第一章)

[2] Sulzberger, C., First Edison Lights at Sea: The SS Columbia Story, 1880-1907 [History]. Power and Energy Magazine, IEEE, 2015. 13(1): p. 92-101.

[3] [日] 北畠利男著, 弹指居士 译. 近世大发明家小传.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6: 51-73 (“现代最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章).

[4] Hargadon, A. B. and Y. Douglas. “When 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 Edison and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ic ligh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1, 46 (3): 476-501.

4) 民族志眼中的亲密性:走向一种新的关系本体论?(3月13日)

本讲将以物(object)在亲密性关系建构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民族志(包括虚拟民族志、自我民族志等)方法的特色和实际操作。并请同学们思考:民族志中的“内”与“外”、“前”与“后”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民族志作为一种数据搜集方法和写作呈现形式会有怎样的不同?理论和田野工作(filed work)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

阅读文献:

[1] Latour, B. and S. Woolgar, Laboratory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Chap 2&4. (中译本: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 第二、第四章)

[2] Yan, Y.,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ap 4-5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 家庭和亲密关系, 1949-1999. 第四、第五章)

[3] 宋靖野. “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茶馆与川南的乡村生活. 社会学研究, 2019, 34(03): 99-121+244.

[4] 简美玲. 主体民族志研究:布与贵州苗寨的当家女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04): 27-38.

5) 什么才(不)是个案: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身体为例(3月20日)

本讲旨在通过回溯STS中流传最广、影响力(和争议)也最大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说明案例研究的步骤、程序及其同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请同学们思考:理论和案例之间如何实现一种有机的融合?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在提出和回答问题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阅读文献:

[1] 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J. Law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86: 196-223.

[2] 楊弘任. 「養水種電」的行動者網路分析:地方政府、光電廠商與在地農漁民. 臺灣人類學刊, 2017, 15(2): 45-96.

[3] 邱大昕. 為什麼馬殺雞? 視障按摩歷史的行動網絡分析. 臺灣社會研究, 2011(83): 5-36.

[4] 单凌. 制造“海上方舟”:1990年代以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空间的生产——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国际新闻界, 2019, 41(09): 105-26.

6) 并置还是比较:技术与社会怎样互构(3月27日)

比较是社会科学中最古老的研究方法,也是质性和量化研究的基础。本讲将以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为例,集中探讨如何选取合适的范围进行比较研究的工作,以及比较应该在何种意义上进行等话题。并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比较,以及拿什么比较?比较中的循环论证是如何出现的?在比较中如何避免“例外论”以及可能产生的“理论孤岛”?

阅读文献:

[1] Barley, S.R. “Technology as an Occasion for Structuring: 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s of CT Scanners and the Social Order of Radiology Depart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1): 78-108.

[2] 任敏. 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以大型国企C公司的ERP应用为例. 社会学研究, 2012. (06): 101-124+243-244.

[3] 蕭瑞麟, 廖啟旭与陳蕙芬, 越淮為枳: 由組織作為分析跨情境科技採納. 資訊管理學報, 2011. 18(2): 131-160.

[4] 黄佳圳. 微信中的中国地方政府及其日常运作——社交媒体技术的组织复制与塑造."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2): 17-29+124.

7) 书写大众科学:科技史与文化史(4月3日)

大众科学/通俗科学(popular science)很少进入科学史家的视野,却似乎异常受到文化史家的青睐。本讲将围绕催眠术(包括音乐治疗和洗脑)的历史,体会历史写作的不同呈现形式。并请同学们思考:历史写作和文学写作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科学史写作偏于保守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阅读文献:

[1]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 [日]古川安_第五、六章

[2]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美]达恩顿_第一、三、四章

[3] 黃克武. 民國初年上海的靈學研究:以“上海靈學會”為例.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07, 55): 99-136.

[4] KENNAWAY J. “Musical Hypnosis: Sound and Selfhood from Mesmerism to Brainwashing”.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2011, 25(2): 271-89.

8) 挖掘集体记忆:当历史学不再局限于档案(4月10日)

口述历史是新近兴起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自然也饱受争议。本讲将以健康招呼者(如产婆)的叙事为线索,探讨档案史料和口述史料在历史研究当中的应用。并请同学们思考:两种史料之间是否有优劣之分?口述史料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是“真实”的?

阅读文献:

[1] 记忆的性别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_第一章、第六章

[2] 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  [英] 白馥兰 _第五章

[3] 梁蕙芳, 吳光名. "母嬰照護的推手-以口述歷史研究法探究戰後的產婆生涯 (1921-1989)." 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 9.3 (2013): 237-247.

[4] Arias-Sánchez, Samuel, et al. "Remembering the medical practices: How health workers narrate their most negative experiences." Memory Studies (2019):

9) 对话身体:历史学遇上人类学(4月17日)

身体如何被赋予社会性,身体又如何思考?让我们尝试对话历史学和人类学两个STS最常用的方法,一探究竟。并请同学们思考:两者在哪些地方可以相互借鉴?

阅读文献:

[1] 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_黄金麟 2006_第四章

[2] 蔣竹山. 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炮之術「陰門陣」再探. 新史學, 1999, 10(3): 159-187.

[3] 余成普, 李宛霖, 邓明芬. "希望与焦虑: 辅助生殖技术中女性患者的具身体验研究." 社会, 209 39(4): 84-115.

[4] PINK S, FORS V, GLöSS M. “Automated futures and the mobile present: In-car video ethnographies”. Ethnography, 2019, 20(1): 88-107.

10) 研究设计和成文方式(自学)

本讲旨在讲授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其功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成文方式,含不同风格的写作形式等等。为减轻期末论文的压力,不再指定新的阅读材料。

11) 学习成果展示与反馈(4月24日,考核环节,调休)

5. 参考书目:

[1] Cooper, Karyn, and Robert E. Whit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Post-Modern Era Context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ordrecht: Springer, 2012.

[2] Leavy, Patricia. The Oxford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 杨国枢 编.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1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2质性研究法)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4] [美] 理查德·马里厄斯(RICHARD MARIUS).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 成都: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12月9日 08:10: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