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系学术例会第39期纪要:刘琪、吴国盛主讲

2019年4月3日系学术例会第39期纪要:刘琪、吴国盛主讲已关闭评论2,295

本次学术例会,由硕士研究生刘琪和吴国盛教授做报告。

刘琪的报告题目为“传统的发明与继承——蒙医温针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影响因素研究”。蒙医温针疗法是蒙医传统灸疗法与针刺疗法相结合的一种外治疗法,具有针刺和温灸双重作用。蒙医温针作为一种疗术有数百年传承,但是并没有统一的名称。20世纪50年代以后,获得政策支持的内蒙古医生在总结临床经验并发展科研的基础上提出新名词——蒙医温针。2008年蒙医温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又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标准和规范。目前,蒙医温针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已成为内蒙古地区一种重要的民族特色疗法。但是,蒙医温针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继承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报告人通过梳理蒙医史文献和传统蒙医疗法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及对蒙医温针研究者、医生访谈结果,揭示蒙医温针的起源及历史分期,说明分期依据及影响发展的多重因素。

本系博士生张赫原对报告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如今蒙医温针的独特价值体现为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更深入的讨论。可能有人会说温针不是有具体的针吗?但是蒙医温针的“针”是一种“与针相关的一整套表现方式”,即由传承、学习蒙古族文化的蒙古族医学家所掌握的表现方式,虽然可以具象化,但其实又不是实实在在的物品。这就例如,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滩头年画等。另外张赫原认为刘琪的报告对于蒙医温针的标准化与民族性问题的探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关乎蒙医温针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关乎我们其他具有地方性知识性质的医学的走向。

专家点评:

吴国盛教授:如何做学术?需要说明以往研究,站在学术制高点上。刘琪的报告采用了人类学方法研究蒙医温针历史,但缺少学术价值,缺少更高层次的批判和比较。

胡翌霖助理教授:认为刘琪的报告还是有理论支撑的,蒙医温针史是“传统的发明”理论的案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硕士论文都要提出一个新思想。另外,有些问题可以深入讨论。比如,在研究中可以展示蒙医内部的冲突并重点讨论。

吴彤教授:肯定了报告的一些优点,但是希望汇报者可以从患者的视角对事实进行另一个角度的考究,以及考虑一下电针和艾灸之间的现代化冲突。

刘胜利副教授:希望使用对比方法,比较中医和蒙医。比如:报告中提到“艾灸从北方来”,究竟谁影响谁?在蒙医体制化建构问题上,也可以借鉴中医针灸在国际上被接受的过程进行思考。当然,中医和蒙医的对比研究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郑方磊助理教授: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技史硕士论文工作。但建议报告人今后应该根据听众来选择报告内容。

鲍鸥副教授:所有老师的建议都对刘琪今后的提高有帮助。在此表示感谢。针对该报告是否具有学术价值这个问题与吴国盛教授商榷:追求高学术水准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具有不同的范式和评价标准。

除此之外,蒋劲松副教授认为这个研究需要注意对历史背后各种因素的挖掘。张楠博士后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论文修改提出了宝贵建议。

 

吴国盛教授做了题为“安提克塞拉机械”的报告,向大家介绍了20世纪西方技术史的一个大发现和悬案。安提克塞拉机械Antikythera Mechanism是1900年在希腊安提克塞拉岛附近海域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上的一块严重锈蚀的金属器件,沉船年代大概是公元前80年。经过科学史家普赖斯以及后续研究确认,这是一个由至少30个齿轮构成的机械计算器,用来计算希腊天文和历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人们基本搞清楚了安提克塞拉机械的大体轮廓,但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吴老师希望同学们投入到对西方技术史的研究中。传统上,我们研究科学史多于技术史,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多于西方技术史,这个局面需要改变。清华科学博物馆的建立有助于我们在技术史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的成绩。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4月7日 14:34: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