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刘钝
课程号:00691642
地点时间:罗姆楼03-205,周三第4大节(15:20-16:55)
课程简介
你可能从丹·布朗的书中读到卢浮宫馆长濒死前的裸身造型,但请你不要相信他胡诌的什么圣女崇拜故事;你可能听说过亨利八世的六次奇葩婚姻,但是未必联想过他婚礼幕后的欧洲大国博弈。你也许折服清华名教授对希腊理性的精彩解读,本主持却要谈一点希腊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神性;你也许知道整个拉丁美洲只有巴西人讲葡萄牙语,本主持则要扯上教皇的仲裁和一位船长的美妙错误。
“解剖学教室”或许真的应该译成“解剖学剧场”?卡尔迪怎么敢将升天的圣母放在一块坑坑洼洼的石头上面?罗聘《鬼趣图》中的骷髅是否有所本?赖特《空气泵》桌面上的小铃铛是什么意思?还有许多颠覆你脑中固有印象的科学家造型:小苹果一样青涩的牛顿,纨绔子弟般的达尔文;一些微妙的小道具、画师卖弄的小关子,以及个别大师的小纰漏——疏于对知识和历史的了解。
《图话科学文明史》以美术作品(主要是西方绘画)为信息载体,以西方文明中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为线索,本质上是一项对文明通史叙事的探索。讲授人既非专业美术人士,也缺乏艺术史和美学的深厚修养。唯其业余,或许能在专家们论述的光影与色彩变化之外、构图与风格流变之余,做点补苴罅漏的事情。如果有益于青年学子对科学史的了解和热爱,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主持人就心满意足了。
第1讲 诸神:自然与技艺(9月19日)
课堂内容:神话、巫术、艺术与科学——理性vs神性——人格化的神祇——神
与技艺——代达罗斯:技术,原罪?——伊卡洛斯:壮志未酬的英雄,
还是不自量力的小丑?
研讨作品:凡·巴布伦《锁缚普罗米修斯》
伦勃朗《达娜厄》
波提切利《维纳斯与马尔斯》
委拉斯凯兹《阿波罗在伏尔坎作坊》
雷顿《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
大勃鲁盖尔《伊卡洛斯坠海的风景》
主要观点:古希腊人既重理性也尊神性;人格化的神祇是希腊文明中最可爱的元素;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的寓言对于今人思考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富有启发意义。
推荐阅读:
马林诺夫斯基著、朱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1986)
赫西俄德著、张竹明等译《神谱》(商务,1996)
木心讲、陈丹青录《文学回忆录》上册1-4讲(广西师大,2013)
哈里斯著、张卜天译《无限与视角》(湖南科技,2014)
梦隐:“伊卡洛斯:悲情英雄,还是轻薄狂徒?”,《科学文化评论》,第11卷第4期(2014)
第2讲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9月26日)
课堂内容:爱智者——雅典学园——亚历山大远征——双城记——罗马帝国
——“广场”中的海帕蒂娅
研讨作品:雅克·大卫《苏格拉底之死》
拉斐尔《雅典学园》
布吕格恩《笑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费蒂《思考的阿基米德》
杰罗姆《刺杀凯撒》
泰拉森《在奥古斯都兄妹前朗读<埃涅阿斯>的维吉尔》
主要观点:拉斐尔的《雅典学园》展示了一个延续上千年、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传统;苏格拉底之死最早对“多数人暴政”给出警示;
罗马人有一种奇怪的“拉学希源”说(对比中国的“西学中源”说)。
推荐阅读:
斯东著、董乐山译《苏格拉底的审判》(三联书店,1998)
付娜编著《天使走过人间:拉斐尔画传》(时代文艺,2010)
斯托巴特著、王三义译《伟大属于罗马》(上海三联,2011)
普鲁塔克著、席代岳译《希腊罗马英豪列传》第6册(安徽人民,2012)
梦隐:“古来圣贤皆寂寞”,《科学文化评论》,第10卷第6期(2013)
第3讲 文献阅读(10月3日)
高名潞《古代被启蒙:还原人文的艺术史》
贡布里希《文艺复兴:时期还是运动》
第4讲 文艺复兴时代的透视学(10月10日,王哲然)
课堂内容:古希腊视学——伊本·海赛姆——12-14世纪的透视学与宗教绘画——布鲁诺莱斯基和阿尔贝蒂的透视建构——透视技术的完善
研讨作品:乔托《圣方济行传》
洛伦采蒂《天使报喜》
布鲁内莱斯基《透视实验》
丢勒《测量四书—透视绘画工具》
皮耶罗《受鞭笞的耶稣》
卡尔内瓦莱《理想城市》
达·芬奇《博士来朝(草稿)》
达·芬奇与帕乔利《神圣比例-阿基米德多面体》
主要观点:文艺复兴时代的透视法是古希腊几何学在绘画上的应用;早期透视法的三项数学预设是视觉线是直线、视觉线构成视觉金字塔,以及视觉金字塔在某一横截面上的成像构成画面。
推荐阅读:
Panofsky, E. 1997. 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New York :
Zone Books ; Cambridge, Mass. : Distributed by the MIT Press.
Edgerton, S. Y. 2009. The Mirror, the Window, and the Telescope: how Renaissance linear perspective changed our vision of the univers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第5讲 宗教、人文与知识传承(10月17日)
课堂内容:基督教兴起——海帕蒂娅之殇——罗马城与君士坦丁堡——教父学者——伊斯兰世界——人的觉醒——《圣经》题材中的人性
研讨作品:米切尔《海帕蒂亚之死》
拉斐尔《玛利亚的婚礼》
曼帖那《死去的耶稣》
卡拉瓦乔《大马士革途中的皈依》、《召唤圣马太》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圣殇》
皮皮《米尔维安桥战役》
吉兰达约《圣哲罗姆》
波提切利《圣奥古斯丁》
拉宁《中世纪抄写员》
主要观点:笼统的“两希文明”说无法解释希腊神性与基督教神性的冲突;中世纪的教父学者是西方古代文明的伟大传灯者;文艺复兴标志着人的觉醒,大师们借助《圣经》题材来表现人性。
推荐阅读:
吉本著、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林出版集团,2011)
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1994)
奥古斯丁著、王晓朝译《上帝之城》(人民,2006)
波埃修著、王晓朝等译《哲学的安慰》(大象,2011)
但丁著、黄国彬译注《神曲》(外语教学,2009)
瓦萨里著、刘耀春等译《巨人的时代:意大利艺苑名人传》(湖北美术/长江文艺,2003)
梦隐:“卡拉瓦乔的宗教画”,《科学文化评论》,第11卷第5期(2014)
梦隐:“教父学者”,《科学文化评论》,第12卷第4期(2015)
第6讲 航海与地理大发现(10月24日)
课堂内容:航海王子恩里克——殖民非洲——绕过好望角——寻找约翰王——印度与中国——伊莎贝拉女王与哥伦布——教皇子午线——麦哲伦环球航行
研讨作品:里贝罗《沙勿略辞别若望三世》
萨尔加多《达伽马拜会印度土王》
洛伊茨《哥伦布觐见伊莎贝拉女王》
范德林《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登陆》
菲戈罗多《卡布拉尔发现巴西》
主要观点:15世纪的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葡萄牙开辟了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前往亚洲的海上航道;统一后的西班牙王国支持哥伦布西航抵达新大陆;“教皇子午线”是世界上第一个强权瓜分势力范围的条约。
推荐阅读:
Page, Martin. 2002. The First Global Village: How Portugal Changed the World.
Lisboa: Casa das Letras.
克劳列著、陆大鹏译《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社科文献,2016)
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上海科学普及,2006)
莫里森著、陈太先等译《哥伦布传》(上下卷)(商务,2014)
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细菌与钢铁》(上海译文,2006)
梦隐:“大发现纪念碑与郑和下西洋图卷”,《科学文化评论》,第13卷第4期(2016)
梦隐:“艺术作品中的哥伦布”,《科学文化评论》,第13卷第2期(2016)
第7讲 自然,时间,天灾人祸(10月31日)
课堂内容:水火——人祸——战争——时间——人生
研讨作品:透纳《米诺陶的沉船》
藉里柯《美杜莎之筏》
米开朗基罗《大洪水》
雷顿《海与大地交出死者》
大卫《萨宾妇女的介入》
德拉克罗瓦《希阿岛的屠杀》
萨金特《瓦斯受害者》
勒莫伊内《时间保护真理》
普桑《时间音乐之舞》
巴托尼《时间指使衰老破坏美貌》
克里姆特《死与生》
主要观点:人祸危害之烈甚于天灾;时间是真理的保护者。
推荐阅读:
索贝尔著、汤江波译《经度》(海南,2000)
麦克尼尔著、杨玉龄译《瘟疫与人》(天下远见,1998)
梦隐:“美术作品:时间、真理与人生”,《科学文化评论》,第8卷第4期(2011)
梦隐:“美术作品:形象、寓意与风格”,《科学文化评论》,2011年第8卷第3期(2011)
梦隐:“美术作品:自然的威力与灾害”,《科学文化评论》,第8卷第5期(2011)
梦隐:“写实主义画家笔下的临床手术与化学战”,《科学文化评论》,第10卷第5期(2013)
第8讲 镜花缘——从眼镜到望远镜(11月7日)
课堂内容:印刷术、审美与视力——眼镜的流行——荷兰磨镜匠的发明—— 伽利略的观天利器——开普勒及其他——望远镜传播的战争与和平——眼镜与望远镜在中国
研讨作品:里贝拉《视觉的寓意》
大勃鲁盖尔《玛丽蒙特城堡周边的风景》、《气的寓意》
大勃鲁盖尔与鲁本斯《视觉的寓意》、《视觉与嗅觉的寓意》
萨斯特曼斯《伽利略像》
贝尔蒂尼《伽利略向威尼斯总督演示望远镜的用途》
卡尔迪《圣母升天》
主要观点: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促进了眼镜的流行;望远镜的发明与眼镜匠有关;望远镜在伽利略手里成了证实哥白尼学说的强大工具;结合当时欧洲的政治环境考察望远镜的早期传播,以及伽利略利用他的新发现谋取庇护人的恩宠都是科学社会学的精彩案例。
推荐阅读:
Bucciantini, M., Gamerota, M., and Giudice, F. (2015) Galileo’s Telescope: A European St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laro,P. & Selvelli, P. (2008) The Mystery of the Jan Brueghel the Elder’s Paintings. Memorie della Societá Astronomica Italiana. Vol.75. 282-285.
伽利略著、徐光台译《星际使者》(台北天下远见,2004)
石云里,“明末首部望远镜专论《远镜说》补考”,《安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4期(2018)
梦隐:“伽利略与望远镜”,《科学文化评论》,第13卷第5期(2016)
梦隐:“大勃鲁盖尔笔下的察谍镜”,《科学文化评论》,第13卷第6期(2016)
梦隐:“画说眼镜”,《科学文化评论》,第12卷第2期(2015)
第9讲 巨人达·芬奇(11月14日,王哲然博士)
课堂内容:达·芬奇的生平——自我身份认同——手稿——战争机器——民用机械——机械的拆分——水利与流体——解剖学
研讨作品:《弗朗切斯科骑士雕像》
《最后的晚餐》
《昂力加之战》
《大西洋写本》、《马德里写本》、《巴黎手稿》、《温莎写本》
主要观点: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工匠与学者传统结合的范例;他生于意大利死在法国,一生有五位赞助人;达芬奇的手稿流散于世界各地,其弟子梅尔齐功过参半。
推荐阅读:
Keele, K. 1983. Leonardo da Vinci’s Elements of the Science of Ma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里斯特编著、郑福洁译《达·芬奇笔记》(三联,2007)
艾萨克森著、汪兵译《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中信出版社,2018)
第10讲 贡布里希与斯特雷特的版画《新发现》
(11月21日)
课堂内容:贡布里希其人——斯特雷特其人——美第奇大公弗朗切斯科一世——系列版画《新发明》——东方与魔法——科学史家贡布里希
研讨作品:系列版画《新发现》
主要观点:贡布里希不仅是一位艺术史家,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也有独到见解;斯特雷特的系列版画反映了16世纪欧洲对东方事物的兴趣与吸收;弗朗西斯·培根像巫师一样预言新时代即将到来,是文艺复兴时代盛行的历史循环观的自然流露。
推荐阅读:
贡布里希著、杨思梁译,“东方的发明,西方的回应”,载范景中编选《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培根著、许宝骙译《新工具》(商务,1984)
梦隐:“贡布里希、李约瑟,以及斯特雷特的《新发明》”,《科学文化评论》,第14卷第5期(2017)
梦隐:“弗朗切斯科一世与炼金术”,《科学文化评论》,第14卷第5期(2017)
第11讲 都铎王朝(11月28日)
课堂内容:从中世纪走来——王朝世系——亨利八世及他的奇葩婚姻——宫廷画师小霍尔拜因——宗教与政治——伊丽莎白一世的辉煌——英国的文艺复兴
研讨作品:小霍尔拜因《亨利八世像》、《伊拉斯谟像》、《托马斯•莫尔像》、《大使们》
安托尼斯•莫尔《玛丽一世女王像》
希利亚德《伊丽莎白女王像》
范萨默《弗朗西斯·培根像》
罗德伯格《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
主要观点:小霍尔拜因的《大使们》折射出16世纪初欧洲的大国博弈;亨利八世的婚姻影响了英国乃至欧洲的宗教与政治格局;都铎王朝是英国从中世纪边缘岛国走向近代欧洲强国的转变时期。
推荐阅读:
Hervey, Mary. 1900. Holbein's Ambassadors: The Picture and the Men. 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North, John. 2004. The Ambassadors' Secret: Holbein and the World of the Renaissance. London: Phoenix.
Bolland, Charlotte. 2015. Les Tudors. Paris: Musée du Luxembourg.
诺维奇著、蔡雨玹译《四君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梦隐:“油画《大使们》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科学文化评论》,第8卷第6期(2011)
梦隐:“伊拉斯谟、小霍尔拜因和插图本《愚人颂》”,《科学文化评论》,第12卷第1期(2015)
第12讲 启蒙与革命(12月5日)
课堂内容: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动荡中的法国科学
研讨作品:胡贝《哲学家们的晚餐》
昆特《夏特莱侯爵夫人像》
大卫《网球场宣言》、《马拉之死》、《拉瓦锡与夫人像》、《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盛典》
格罗《拿破仑在雅法探望患鼠疫的士兵》
杰拉德《奥斯特里茨战役》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主要观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为日后政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拿破仑战争动摇了欧洲君主制的根基;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兴起标志艺术领域对巴洛克与洛可可时尚的颠覆。
推荐阅读:
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2012)
波特著、殷宏译《启蒙运动》(北大,2018)
何政广著《大卫:新古典主义旗手》(河北教育,2000)
梦隐:“阿拉戈:旗手,科学家,共和国卫士” ,《科学文化评论》,第14卷第4期(2017)
第13讲 到头始信鬼无皮——解剖学(12月12日)
课堂内容:希罗菲卢斯——盖伦——脏活——维塞留斯——“郁金香”医生的解剖学课——“教室”还是“剧场”——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外科手术观摩示范——中国与东方对人体的认识
研讨作品:老彼得•勃鲁盖尔《死神的凯旋》
霍加斯《残忍的报应》
沃达努斯《解剖学教室》
伦勃朗《丢尔普医生的解剖学课》
密尔威夫特《凡德密尔医生的解剖学课》
伊金斯《格罗斯临床课》
塞林格曼《贝尔罗的手术课》
罗聘《鬼趣图》
司马江汉《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相会》
主要观点:《人体构造》与《天球运行论》同年发表标志人类对天体和自身的认识同时迈进一个新时代;维萨留斯以后外科医生才在医学院和医院获得应有地位;解剖学的进步与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力图精确表现人体的愿望相辅相成;对身体认识的差别导致解剖学在东方缺位;罗聘与与司马江汉作品的图像分析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精彩范例。
推荐阅读:
Ball, J. M. 1910. Andreas Vesalius, the reformer of anatomy, Saint Louis: Medical Science Press.
Schumacher, Gert-Horst. 2007. Theatrum Anatomicum in History and To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rphology. 25(1):15-32.
波特等著、张大庆等译《剑桥医学史》(吉林人民,2000)
钟鸣旦:“昂布鲁瓦兹・帕雷解剖学之中译本”,《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1卷第3期(2002)
庄申:“罗聘与其鬼趣图——兼论中国鬼画之源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4卷第3期(1972)
梦隐:“解剖学:科学、艺术、教育及其他(I)”,《科学文化评论》,第11卷第1期(2014)
梦隐:“解剖学:科学、艺术、教育及其他(II)”,《科学文化评论》,第11卷第2期(2014)
梦隐:“乾隆宫廷画和司马江汉作品中的西方元素”,《科学文化评论》,第12卷第5期(2015)
第14讲 从科学革命到工业革命(12月19日)
课堂内容:哥白尼vs托勒密——开普勒和伽利略——魔法师牛顿——科学的组织——从蒸汽到电力——人,机器与自然
研讨作品:马泰伊科《天文学家哥白尼与上帝对话》
班提《伽利略在罗马宗教裁判所》
斯科特《铁与煤》
赖特《空气泵中的小鸟》《哲学家演示太阳系模型》
劳德《瓦特与蒸汽机:19世纪的黎明》
门采尔《轧铁工场》
透纳《雨,蒸汽和速度》
主要观点:科学革命促进了人类世界观的转变,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与人类的生活状态。
推荐阅读:
吴以义著《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上海人民,2013)
梦隐:“用光和影捕捉激动人心的科学瞬间”,《科学文化评论》,第10卷第2期(2013)
第15讲 美利坚与俄罗斯(12月26日)
课堂内容:新大陆与新教徒——独立与建国——华盛顿、富兰克林——南北战争——发明家与企业家——驱除“鞑虏”——守旧与革新——彼得大帝、叶卡德琳娜二世——巡回画派
研讨作品:威尔《新大陆移民启程》
菲利斯《五月花号公约》
特朗布尔《独立宣言》《华盛顿辞总司令》
罗伊茨《华盛顿渡过特拉华河》
希利《和平缔造者》
列宾《伏尔加纤夫》《查波罗什哥萨克复信土耳其苏丹》《伊凡雷帝杀子》《意外归来》
苏里科夫《女贵族莫洛佐娃》《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科夫在别留佐夫镇》
费多罗夫《叶卡德琳娜二世访问罗蒙洛索夫》
主要观点:美国建国之父们秉承清教徒与启蒙思想家的理想;了解历史才能理解俄罗斯文化中圣洁与邪暴的张力,以及近代充满理想而又悲壮的历程;巡回画派的水平远超美国同期的历史画派;对19世纪俄罗斯画家的理解应与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及同时代的俄罗斯文学参照,某些专家将其与文艺复兴盛期或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比较没有什么意义。
推荐阅读:
瑞米尼著、朱玲译《美国简史:从殖民时代到21世纪》(浙江人民,2015)
霍金斯著、李国庆等译《俄罗斯史》(南方日报,2013)
多尔果波洛夫著、蔡青等译《俄罗斯名画的诞生》(金城,2013)
陈方正:“圣洁与邪暴:俄罗斯灵魂的两面”,连载香港《信报》(1993年2月1日至5月17日)
梦隐:“富兰克林:印刷工、学者、自由斗士”,《科学文化评论》,第14卷第3期(2017)。
Cohen, I. B. 1990. Ben Franklin’s Scienc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16讲 科学家肖像馆—总结、考核(1月2日)
课堂内容:名画——卡通——素描——标准与别样
研讨作品:雅克布《帕乔利肖像》
弗美尔《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赖特《磷的发现》
小霍尔拜因《天文学家克拉策》
厄德菲尔特《实验室里的巴斯德》
主要观点: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多为“高大上”,“别样”(beyond)往往透露出人性中纯真的一面和历史的本原。
推荐阅读:
梦隐:“美术作品中的化学家与化学实验”,《科学文化评论》,第8卷第2期(2011)
梦隐:“帕乔利:数学、上帝和资本”,《科学文化评论》,第10卷第1期(2013)
梦隐:“弗美尔:画师、科学家与描画镜”,《科学文化评论》,第10卷第4期(2013)
梦隐:“致敬多萝西”,《科学文化评论》,第15卷第1期(2017)
梦隐:“致敬霍金”,《科学文化评论》,第15卷第2期(2017)
梦隐:“达尔文的‘青葱’形象”,《科学文化评论》,第15卷第4期(2018)
梦隐:“牛顿的‘小青果’形象”,《科学文化评论》,第15卷第5期(2018)
进阶读物
板垣鹰穗著. 鲁迅译. 1957. 近代美术史潮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
陈仲丹、钱澄著. 2002. 画中历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邵亮编著. 2003.巴洛克艺术.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邵亮编著. 2003.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艺术.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邵亮编著. 2003.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斯因梅通等著. 钱乘旦译. 2009.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 南京:译林出版社
雷诺兹著. 钱乘旦译. 2009. 剑桥艺术史:19世纪艺术. 南京:译林出版社.
琼斯著. 钱乘旦译. 2009. 剑桥艺术史:18世纪艺术. 南京:译林出版社.
张延风著. 2009.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赖瑞蓥著. 2011.油画的诞生——1420年至1450年的尼德兰绘画.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林凤生著. 2013.画中有话——解读名画中的科学元素.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吴国盛著. 2013.科学的历程(第三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斯坦普著. 吴冰青译. 2015. 文艺复兴的秘密语言——解码意大利艺术的隐秘符号. 北京:时代传媒出版公司.
傅雷著. 2017. 世界美术名著二十讲.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祖菲著. 姜奕晖译. 2017. 图解欧洲艺术史(16世纪).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桑格格编.张艾嘉译. 2018. 大师肖像.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塔拉布拉著. 伍妹瑾译. 2018. 图解欧洲艺术史(18世纪).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乔治著. 刘勇军译. 2018. 图解欧洲艺术史(17世纪).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林凤生著. 2018.名画在左科学在右.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Ankele, Daniel & Denise. 2012. Johannes Vermeer.Kindle Edition.
Barker, E. & Kidson, A. 2007. Joseph Wright of Derby and the ‘Dawn of Taste’ in Liverpool,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2007.
Berinstein, Dorothy. 1999. Hunts, processions, and telescopes: A painting of an imperial hunt by Lang Shining (Giuseppe Castiglione).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35 (Intercultural China, Spring). 171-184.
Biagioli, Mario. 1994. Galileo, Courtier: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in the Culture of Absolut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uno, L. C. 1987. The Tradition of Science,Science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 C.: Library of Congress.
Cohen, B. 1985. Album of Science, From Leonard to Lavoisier, New York: Charles & Scribner’s Sons.
Combrich, E. H. 1960.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with three hundred illustrations. London: Phaidon Press.
Combrich, E. H. 1966. Combrich on the Renaissance, Vol.1: Norm and Form. London: Phaidon Press.
Combrich, E. H. 1982. The Image & the Eye, 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London: Phaidon Press.
Giudice, Franco. trans. by Bolton, C. 2015. Galileo’s Telescope: A European St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ciano, Andrew. 2012. Joseph Wright, Esq.: Painter and Gentlema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2.
Hervey, Mary. 1900. Holbein's Ambassadors: The Picture and the Men. 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Kirkpatrick, S. 2006. The Revenge of Thomas Eaki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icolson, Benedict. 1986. Joseph Wright of Derby. The Paul Mellon Foundation for British Art Pantheon Books.
North, John. 2004. The Ambassadors' Secret: Holbein and the World of the Renaissance. London: Phoenix.
Shlain, Leonard. 1991. Art and Physics: Parallel Visions in Space, Time and Light. New York: Quill William Morrow.
Vidal, Mary. 1995. David among the Moderns: Art, Science, and the Lavoisier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 56. no. 595-623.
Crombie, A. C. 1996.Science, Art, and Nature in Medieval and Modern Thought. London: Hambledon Press.
Zwingenberger, Jeanette. 1999. The Shadow of Death in the Work of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London: Parkstone Press.
Gleeson-White, Jane. 2011. Double Entry: How the Merchants of Venice Created Modern Finance.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